主持人:谢谢魏总,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水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源泉,保护水资源,青山绿水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下面是互动环节,虽然人不是很多,但是我觉得剩下的人都是最关心折价话题的。有请三位嘉宾,意大利的同行、蔡总、魏总三位。
第一个问题,蔡总,刚才谈到了我最近一直关心的话题,我们的客车的能效排比,差不多装200V电,每度电差不多走1公里算是好的,这个对我们的产业是没有利的,你刚才讲到了,富通过你这套系统,减少10度电,能不能再把它放大一点,公交和大巴,提高整体能效?
蔡蔚:每个车的节能都跟它本身应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大巴车,很多都是在城市路况当中,绝不允许跑超过70公里的时速,这是我们国家的法律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您的系统的设计要针对这个东西进行设计,有的人做了一个简单的事情,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把补贴政策往下调,补贴下坡,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补贴个下坡以后,近景电动的产品反而好卖了,为什么,我们是唯一简单能够使得它达到所要求的1.2的指数,我们是唯一能够达到1.2指数,为什么?因为电机本身的设计,使效率提高一一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高小区域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加上两档箱,解决了以后,原来那些需要很大的电机才能解决的问题,的这个电机非常大的时候,才能产生非常大的转矩,这样一来有了两当向就解决了低速的问题,这样一来整体把成本降下来了以后,还报效率提高,而且两当箱还有一个功能,为什么用变速箱,变速箱是重复利用高效区,发动机需要8档箱,因为发动机的高速区域特别窄,需要不断地换,我们分析认为,电极的最多4档向足够了,一般情况两档箱有成本的优势,有有重复利用的高效区,通过制动回收这一件事就能节约10度电,我们是百公里59度电,12米大巴车,所以差不多是别人做的一半。
主持人:我是第一次听这个话题,过去我在企业也是做危化的,离不开水处理的问题。刚才你说成本变成资源,这个事有两层关系,您能不能再简练一点?第一有技术创新的问题,不光是车企,工艺技术,循环再利用的量,还有一个是管理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您能用很简练的语言提炼一下。
魏娓:我们最近在帮一家央企做水的技术的优化管理,它是这样的,在不同的地方,由于水资源的匮乏,所以取水的时候,每吨水都有一个水价,60-100之间在华东比较常见,生产过程中,水使用之后就排放掉,还有排污费,我们通过这个技术,把水里面的重技术在线上回收再利用,同时又一部分的水通过各种膜,使得水重新回到生产端循环再利用,这样的过程中,投入产出比,算一个全生产周期,企业的使用和投入的成本,再算一下因为扩产需要的取水费和排污费,这是一笔费用。
许艳华:谢谢你。下面问题是问江马科先生,刚才您讲到工况的问题,我也知道全球80%是在用新的循环能量。这里面很重要的IDE的问题,也是因为排放门等等,各国越来越重视。IDE在国内还有很多问题,不从您的角度看IDE在意大利或者欧洲的执行情况是怎么样?
江马科:首先非常感谢您的问题,作为IDE的话,它可能会对整个行业的颠覆。从9月份开始,包括像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我们使用的衡量方法将会使用具体的IDE方法来衡量。我们在后续的测定将会直接从路上的实时排放进行测定,它的标准会更高,我不会说得那么详细,简单的提一下。我们预计将会有一个具体的限制数值,在这之下都是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旦超出限额的话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是所有的OEM都必须要注意的。他们开发新的车型都必须要注意新的法律法规的限制。IDE目前在欧洲的现状是这样的,我们也正在希望能够去对现有的发动机技术进行更加好的创新,或者更好的推动IDE的实现,我们可能要在引擎上去安装一项后阻力设备对污染体进行预处理,再排放到空气中。像柴油引擎,在未来它的价格也会后续下降,深信我们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材料,柴油作为燃料本身,尽管它依旧还会在市场上存在,但是柴油将会仅用在中型或者大型的车型上,这是我们随着IDE的出现可能会出现的市场上的变化。
许艳华:希望咱们两个协会将来在这方面,关于环保的问题,汽车排放这块更好的交流。谢谢您,也谢谢三位嘉宾,我们今天整个的论坛,互动环节就到这,谢谢!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7中国汽车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ag/T-10511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news/topic/40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5/2504530853870013942C3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