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IHS在11月12日发布的汽车报告中称,尽管大多数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基于驾驶辅助系统在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推进,但是谷歌采用的革命性方法领先全球,并将在未来几年产生重大影响。
IHS表示,谷歌的研发对于推进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为:谷歌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是软件,它能读懂所有汽车传感器数据,学会模仿最好司机的驾驶技巧和经验。谷歌目前是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导者。IHS汽车部门预计,谷歌目前为止已在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上投资了近6000万美元,每年近3000万美元。”
“和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谷歌还有能力利用相关技术和从其它公司项目和投资上学习到的经验协助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包括机器人、无人机以及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这为谷歌研究人员提供了传统汽车制造商无法直接获得的额外专业知识。”
11月7日,丰田宣布在未来五年将投资10亿美元在硅谷建立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公司——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TRI)。丰田计划在斯坦福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附近进行选址,这两所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IHS推测,丰田这一投资计划的部分原因很可能是谷歌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快速进步。
丰田邀请了著名机器人专家吉尔·普拉特(Gill Pratt)担任新公司CEO。普拉特曾经是美国国防部有关无人驾驶汽车的高级研究项目(DARPA)的负责人。通过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丰田希望能制造更加安全和智能的汽车。其实早在今年9月份,丰田便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一起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丰田将在五年内为这个项目投入5000万美元。与他们合作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将会有大量的现成人才可被TRI吸收。
以上说了这么多,目的是想说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对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重要意义。在国内,百度的“百度大脑”、科大讯飞的“讯飞超脑”计划都有针对未来汽车的研究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在自动驾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已进行过大量测试,他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定义为轮式机器人。互联网造车的重要代表“智车优行”与李德毅院士的想法一致,其要打造的“智车”就是有聪明的大脑的“轮式机器人”,而他们也得到了李德毅院士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
11月24日,在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技术创新暨团体标准论坛上,智车优行参与发布了“机器人团体标准”,此前,其与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一起参与了该标准中的轮式机器人团体标准制定。
图为:智车优行及多家研究所、高校及各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参与机器人团体标准发布
“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就站在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上。”智车优行CEO沈海寅表示:“与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一起参与轮式机器人团体标准制定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和荣誉,‘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能参与轮式机器人标准的制定,表示我们站在了智能汽车产业化链条的顶端,我们将积极利用此次标准制定的机会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站稳先机;同时,此次标准制定工作为智车优行开拓了一个产研结合、技术共享的平台,我们有幸与学会、研究所、各高校一起,就智能汽车发展的方向和各项尖端技术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我们也将继续务实产研结合,积极促进智能汽车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化;最后,此次标准制定工作彰显了智车优行脚踏实地的务实风格,和造一辆真正好车的决心。利用好物联网基因,去浮躁,做好自己,毕竟我们和这个产业都刚刚迈开脚步,而前行的道路还很漫长。”
据了解,团体标准是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当中,提出要培育发展的新的一类标准形式,是由市场自主制订的标准,与国家标准和政府制定的标准构成新兴的标准体系。团体标准在快速影响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虽然我国在大力研发机器人标准,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据全国自动化与系统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书评介绍,“美国、韩国、日本和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机器人标准、尤其是安全标准,基本都采用了国际标准。我国的机器人标准与以上国家相比,在应用实施方面特别需要加强。”
轮式机器人标准的缺失和不完善将阻碍其产业化发展。沈海寅称,未来,智车优行将在专注于造一辆新价值智能电动汽车的同时,继续积极务实产研结合,为轮式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制定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11/26110554554603498908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