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亿的汽车保有量,2.5亿的汽车用户(截止去年年底驾照持有者超过3亿),1.9亿的移动端汽车服务应用用户,1万亿的汽车O2O市场规模,这个市场正在发生着无穷的想象空间,多位汽车后市场O2O创业者、投资人就烧钱、价格战、资本寒冬等话题展开热情讨论,包括麦轮胎总经理/合伙人赵怀君、齐配集团董事长李永忠、卡拉丁董事长季成、车女婿CEO武卫强、e保养CEO高峰、摩卡爱车CEO张焱、36Kr(氪)研究院院长朱一璞、车蚂蚁北方区负责人高昱、诸葛修车网战略规划总监王维等,此外还邀请到IDG副总裁王辛、复星昆仲副总裁卢山、艾瑞资本合伙人刘雷明和北汽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李奇奇等创投领域的高管出席讨论。
网易智库专家,知萌咨询机构CEO肖明超
作为网易智库专家,知萌咨询机构CEO肖明超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对于后市场的观点。网易智库专家,知萌咨询CEO肖明超先生也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见解,如下是他的观点实录:
第一,现在一谈O2O,钱都是大把大把的,估值也是高高的,刚才我看了一下,其实汽车售后的O2O我认为相比某些行业来讲,它整个的估值好象还没有那么高,我觉得这是一个特点,什么原因我之后再说。
我们汽车后市场创业者有一个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和汽车产业紧密相关,过去都是在整车厂,或者一直在从事汽车有关的行业,和做餐饮O2O或其它O2O 的有非常大的区别,不是纯粹跨界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刚才大家谈了很多都在谈自己的服务怎样做得更好,都在谈运营,而不是谈概念,所以我想基于这几点 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对于汽车O2O,互联网商业的模式,其实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特别轻资产的模式,它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而且没有那么容易做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认为资本给予这个领域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刚才我看了一下数据,有可能是36Kr的数据,过去一年我们投融资的案例好象也就是50个左右,说明什么?中国现在整个汽车拥有量、汽车保有量,每年新车销售量连续六年,我们都是全世界第一,但我们整个汽车后市场,整个围绕互联网相关O2O的创业,包括得到资本融资的对接,它的案例那么少,所以我个人认为,我认为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没有什么所谓的资本寒冬,而且这个市场还没有到大家听到、看到类似一 些领域“拼刺刀”的阶段,其实大家都还在专心做产品的阶段,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另外,这个市场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且我觉得我们这些创业者都还是非常非常实干的,所以我想这个领域在未来它可能带来的倍增效益以及可能带来的开发潜力、创新模式实际上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创新空间,可能不只是舞台上或刚才讲的这几位谈到的这些方向。
第三,我觉得整个后市场未来O2O如果能够达到一个巨大的规模,或者出现巨头,它一定会打破现在所有4S店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现在用户感受到的最大 痛点,所以你解决的实际上是你创造的需求,比如你让大家到网上买汽车配件,对中国消费者来讲真的是在引导需求,很简单,中国很多消费者到他买车的时候其实对车都不太懂,和美国市场还不一样,他能不能很快过渡到买配件,甚至有的还会自己换,这还要经历很长一段过程,但这是一个创造需求的市场。
第四,在整个O2O的领域我觉得夸大其词的成分很多,忽悠资本的成分很多,但实际上真正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有很多O2O为什么最终不成立,不是消费者没有需求,而是他没有办法把标准化的服务真正落地,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软工夫”和“硬工夫”同样重要,软工夫就是你在网 上的传播力,吸引客户建立入口的能力,硬工夫是线下的服务能力,但我认为后市场部分更重要的是在硬工夫,软工夫的部分,我觉得现在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很 多东西给你提供了平台,比如说,今天滴滴打车共享的模式,实际上滴滴打车现在建立入口以后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它未来是不是也可以和大家连接?也是有可能, 所以我们需要把视野再放开一点,我们能不能从汽车消费文化,从汽车生活的角度去想未来的这个市场,比如你卖配件,除了卖有刚需的配件,能不能卖汽车文化相 关衍生的东西,能不能做跨界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东西才能真正给你带来流量,而不是轮胎坏了买轮胎才来你这儿,实际上你的成本巨大,建立线上平台的成本也 是巨大的,为什么这个时候你还要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做,而不把真正的工夫放到线下,我觉得两个功夫都很重要,但真正要把它运营好,要能够实现这种平台化的价 值,我想更大的工夫还是在线下,线上我们应该把更多事情交给已经有的,不管是大数据平台还是符合有车人群(他不单纯只在你的配件市场存在,他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我觉得这是创业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的方向。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11/050507587586034843533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