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观致汽车设计执行总监何歌特
:观致3的面世透露了观致的基本设计理念,您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观致汽车的设计哲学?
何歌特:我觉得我们的设计理念主要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分别是“形式服务于功能”与“少即是多”。观致不追求花哨时尚的形式,而是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平衡。注重设计中空间的把握,并为消费者提供可以负担得起的奢华。这两个理念贯穿于我们整个设计过程之中,包括对于细节的处理,我们在不牺牲前端技术的情况下,以最低的成本呈现出具有高度一体化的设计效果的车型。可能消费者不太容易注意到,但是通过对细节累加处理,车辆整体呈现效果会增色很多。
:与一些汽车品牌相似,观致设计也强调走“脸谱化”设计的道路,但是这一设计的缺陷在于很多车型的差异性日益模糊。观致如何保证其设计既具有高度一致的识别度,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差异性?
何歌特:既保持设计风格的一致性,同时寻求差异性也是其他车企一直在做的功课。观致汽车的共性特征在于“简洁、优雅、永恒”,但是我们不会刻意追求差异性。差异性本身可好可坏,如果可以追求差异性,不考虑功能与价值,从消费者中得到的反馈可能适得其反。目前在中国,汽车是除了购房以外的第二大开销,因此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比较慎重,因此简单、经典就是我们设计的追求目标。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民众对于消费、社会等领域的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消费者正在往日趋独立自主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我们面向的消费群体可能更多不受制于传统价值观或者行为的束缚,有了更为自主开放的选择权,这也十分有利于观致汽车获得中国本土消费者的认可,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识别度。
:从工业制造的领域来说,一个全新的企业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在这段磨合期间可能滋生许多问题,请问观致汽车在设计环节方面如何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何歌特:的确。处于磨合期的产品确实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不过,我们在前期就做好了充分的市场研究与准备,仔细考虑了不同的商业模型以及对未来汽车设计的一个规划。其中,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规避风险的思路便是“求稳”,扎实地把好每一关,从而降低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规避风险方面是被动的,我们还通过改进技术、提升工厂资质、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抵御风险。
:去年韩国起亚成为全球表现抢眼的企业,有人认为彼得·希瑞尔的加入是推动韩国起亚发展的核心力量,您同意这种观点么?
何歌特:首先,我个人与彼得先生也私交甚笃。对于起亚的成功,我认为主要可以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得益于良好的团队,起亚作为一个大型集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同时有良好的销售网络,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设计室。另一方面,起亚的成功归根结底还应该归功于韩国政府对于设计的重视与多年来的持续投资。从1995年开始,韩国政府便从中央层面提出了对于设计的重视,并在与设计有关的教育、引进人才方面做了持续大量的投资。因此,韩国设计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是其成功的一大重要原因。
:模块化平台成为观致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在设计上给您的团队带来了哪些便利?
何歌特: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灵活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座椅的位置、高度、角度等等。此外,从成本方面来说也更具经济性,这其中还包括时间成本。以往我们需要等新的平台结束以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而模块化的平台则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出规划,从而大大削减时间成本。
:据了解,观致目前在全球有三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格拉茨、慕尼黑和上海,这三个研发中心承担的只能有何不同?目前是否有本土设计师?
何歌特:我们最初的研发中心位于格拉茨,选址在那里的主要原因在于那边有我们的工程供应商——麦格纳斯太尔。当时开发团队人数较少,必须借助格拉茨那边的工程力量。而上海的研发中心最初只有2个人,选择在这边成立研发中心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接近原材料与供应商。而慕尼黑研发中心的优势在于有相对成熟的技术背景,总体上在模型制造的成本与时间方面更具竞争力。目前,我们只有位于上海和慕尼黑的两个研发中心。这两个团队之间没有竞争关系,而是技术互补的关系。
目前,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中不乏一些本土设计师,他们聪颖好学,能够快速融入到我们的国际化设计团队中。
:对于中国本土汽车设计的发展现状您如何看待?
何歌特:据我所知,中国的大部分汽车设计是从国外购得,比如像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对于这样的设计战略,我不想过多评价。但是从近年来国内一些自主车企的努力可以看出,中国本土车企正急于摆脱这种“拿来主义”的设计发展之路,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本土设计产品推出。
:据了解,您此前已经为观致未来十年的车型规划画好了蓝图。这会不会太早了些?
何歌特:每个车企都会发布对于未来车型的5年到10年的规划。当然,在这期间我们也会对消费者的喜好、环境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做持续追踪。但是仅就我个人而言,汽车设计的趋势是不能通过预测得到的,正如乔布斯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手机用户界面,我认为决定汽车设计趋势的最终还是汽车设计师们。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09/3001274127416025924476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