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奇瑞、比亚迪等其他自主品牌试图单凭某一两款车来突破品牌天花板的轻率与激进,长安汽车选择全体系提升的路径似乎更谨慎、更务实。但要知道,一直在低端市场执着拼杀,产品“白菜价”,只是长安的A面;以守为攻,苦心专研核心技术,即便低价产品也要全面对标合资品牌品质标准的“技术控”,才是长安的B面。
这家历史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古老企业,实际上车龄却并不长。毫无例外,1984年,长安的造车之路也是从模仿为起点。由于长时间以微车为主,即便是之后开始涉足轿车领域,也主要是奥拓、铃羊和奔奔这类的低价微型轿车,长安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可避免地刻上了低端的烙印。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抄不来的。”无论是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抑或是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都在多个场合流露过这一自主车企共有的无奈。在清楚意识到无法从合资伙伴那里拿到关键研发技术的那一刻开始,长安汽车毅然走上了努力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之路,而长安选择的自主创新之路绝对堪称大手笔,号称“五国九地”战略。
说到“五国九地”战略,长安汽车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李伟忍不住对长安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渊源向记者娓娓道来。“算一下我们做自主研发应该是2001年准备想做,当时我们想得比较简单一点,就是找设计公司,找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因为确实我们那时对怎么研发汽车没有感觉,而且也不知道什么叫开发汽车。汽车研发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一个‘黑幕’,比如与铃木的合作,他对我们开放的是制造技术,但是研发这一块是作为他们最核心的一个机密,实际上是封锁的。”
与意大利设计公司的合作由于前期的主导权都交给了对方,效果并不理想,也有一些失败的产品。从2005年开始,话语权转到了长安,整个工作量70%都是以长安为主导。在尝到了在汽车发达国家就地取材的甜头之后,长安汽车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主攻内饰的设计中心,在美国底特律成立了主攻汽车底盘的研发中心,在英国诺丁汉成立了主攻动力总成的制造中心,经过不惜血本的多年努力,长安正式形成了包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在内,“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24小时不间断全球研发体系。
以中国总部为主导,辐射全球,对于长安这样一个长期活跃在中低端车市场的车企来说,“五国九地”战略乍听上去,有些像一个大集团用来“装点门面”的噱头。而长安却用大量真金白银以及各种实实在在的投入,证明着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较真儿。
“很多到长安欧洲来的外籍大师们或者专家们,最初对长安都是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慢慢这些人体会到了成就感以及整个长安能够为大家带来的空间和未来发展方向和平台。”长安欧洲设计中心负责人陈政每个月1/3的时间在国内,另外2/3的时间则在欧洲管理着一支由8个国家的设计师组成的百人国际化团队。在陈政眼中,这个团队年轻而有冲击力,从第一款车悦翔开始,到去年上市的逸动,每一款车都凝聚着这个国际化团队共同的智慧。
除了建立全球资源,汲取世界最先进汽车研发技术为我所用外,长安对人才的渴求始终不渝。国内顶尖汽车人才匮乏,长安就从国外把人请回来。现任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的汽车碰撞安全专家赵会博士,曾经供职于美国福特汽车。他目前正在研究为后座装上事关性命的安全气囊新技术,预计这项首创的技术发明将在不久后的4月份上海车展上,借由长安首款中高级轿车睿骋率先搭载进行展示。另一位NVH(噪音和振动)专家庞剑是赵会的老同事,在赵会的感召下来到长安。在两位招牌式人物的率领下,长安成立了汽车碰撞安全和NVH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数据显示,长安集团目前拥有专业研发人员6000余人,高级专家200余人,外籍人才300余人,其中10人入选“”,居国内汽车行业第一。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透露,长安一直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发上去,“十一五”期间投入了660多亿,建成了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十二五”期间还要再投入300多亿。正是基于对自主技术研发的执着和狂热追求,目前,在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286项关键技术中,长安汽车已经掌握了其中的262项。
从2006年开始,长安自主研发轿车仅仅6年多时间,自主品牌轿车实现了从0到23万辆的突破,今年向40万奋斗。6年来,长安成功推出7个系列18款自主轿车产品。今年前两个月,长安销量更是同比实现159%的猛增长,销量增至9.57万辆,高于其他自主车企。在自主板块,乘用车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同比增长96.9%。
“为了降低风险,长安汽车宁可把产品做得再扎实些。”一向以激进示人的徐留平在做产品这件事上,却始终抱着稳扎稳打的态度。正是这样务实的态度,让长安几年下来积蓄了某种力量,只待喷发。
用总裁张宝林的话说,2013年是长安汽车的关键年。长安,或许是时候从A面过渡到B面了。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04/180831433143864.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