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车改革提出多年以来始终“难产”,“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对公车使用、甚至对主要领导的公车使用,要严格按规章办事,至此公车改革终于迈出实质性步伐。日前,甘肃省率先做出表率,提出将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尽管这并不是地方政府首次提出乘坐自主品牌公务车,但以硬性规定出现在政府文件上却是第一次。
围绕这一话题,盖世汽车网进行了为期十天(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9日,参与人数1530位)的调查。调查共设3个问题,包括自主公车采购实施缓慢背后原因、甘肃省的做法是否可能推广以及公车采购对自主复苏的拉动作用等,下文将结合投票结果与专家访谈逐一阐述。
公务车在中国车市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容忽视,但其规模究竟多大目前并无权威和准确的数字。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政府公务车采购额已占到汽车消费市场总额的8%,金额达到800亿元以上,且各地政府的采购量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此看来,一旦自主公车采购实施落地,无论是从销量上还是官员的带动作用上对自主品牌都是大有裨益。
目前,合资品牌采购量占公务车采购规模的近90%,自主品牌在公务车市场仅占10%左右。而在过去的数年中,自主公车改革尽管屡被提及却迟迟没有实施。对此现象,多达51%的业内专家认为,官员对自主品牌车的认可度较低是自主公车改革中的最大障碍。事实上,这种认知现状不仅存在于政府官员中,在大众消费者的心中也同样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自主汽车工业起步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汽车的质量、服务及品牌形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政府部门多年前出台的文件,政府公务车采购的上限是3.0升排量和45万元,这使得奥迪等合资品牌在过去十多年里奠定了“官车”地位。尽管政府在2011年年政府出台了公务车采购新规,要求一般公务车采购“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但执行细则却迟迟未出台。有专家指出,这一政策即便实施,也未必对自主品牌带来实质利好,因为满足这一条件的合资品牌车型依然大有所在。公务车的采购费用与维修费用均从国家有关部门索取、报销,作为非私人资产,各大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于汽车的外观、舒适性、品牌等要求更高。这也决定了公车采购需求的特点,在成本可控的范围下,他们会尽量选择更好的汽车。
其次,约39%的业内专家认为自主公车采购迟迟未能推行在于合资品牌企业阻挠。当前公车采购市场蛋糕接近千亿元,合资品牌作为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会轻易拱手相让,他们会尽力游说政府推迟实施新规,并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留在采购的对象之中。这也是公车采购新规迟迟未曾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从调查1的结果看来,国际舆论的压力并非是自主公车采购的阻碍,仅4%的参与者选择了此项。从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实践来看,采购本国车企生产制造的汽车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Page@@
在调查2中我们对甘肃省的做法是否可能在其他省市推广进行了设问,结果显示,近六成(59%)的参与者选择了“是”,这体现出汽车业内人士对中央政府推动公车采购改革的信心,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人主张政府官员轻车简从,政府采购自主公车在业界的呼声也呈上升之势。
而采购成本较低的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可以体现出政府反腐倡廉的新气象,同样也符合中央政府一直希望做大做强自主汽车工业的决心。因为公务用车,尤其是中央领导的公务用车在私人消费市场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长期从事汽车行业咨询工作的分析师张豫表示,甘肃省做法是否会引起其他省份跟进较难判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仍取决于中央层面的决心,如果中央部委都换坐自主品牌的汽车,那么上行下效就是自然的事情。
目前,上海市与广东省的地方政府领导已经开始乘坐自主品牌公务车。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省委领导的带动作用下,传祺在广东市场上销售增长很快。这在强制性政策尚未正式启动前,已经是不错的进步,但要真正打破自主品牌在公务用车采购上的障碍,中央仍需在政策层面发出更强烈的信号。
不过,鉴于以往公车改革数次“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约有35%的业内人士对公车采购自主全面实施仍报观望态度,选择了“不好说”。自主品牌取得的长足进步是否改变了政府对它们的看法,以及政府如何与既得利益集团寻求平衡尚未得知。在调查2中,完全不看好自主公车采购扩大化的人士仅占6%。
@@Page@@
公车采购自主对自主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但这是否足以带动自主品牌走出市场低迷却仍是问号。这在调查3的结果中也得到了印证。从投票比例来看,仅45%的人士认为自主品牌可能因为公车全面采购而复苏;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士为26%。另有多达29%的人士认为较难判断,选择了“不好说”。但总体而言看好这一政策积极意义的人士占据多数。
自主品牌近两年的市场低迷主要是自身竞争力不足造成,但也有消费环境的不利影响。前者与本土汽车尤其是轿车工业起步晚,技术、管理及品牌等方面积累薄弱有关。而后者主要是指普通消费者在开放的汽车市场倾向于选择外国品牌,而非自主品牌。尽管自主品牌近年来在安全、质量以及技术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这种认知与事实间的落差仍是阻碍自主品牌发展的一大因素。
不过,可喜的一面是尽管自主品牌整体表现不佳,一些注重质量与服务的企业,譬如长城一吉利已经展现了出色的成长性与潜力,并从销量的不断增长中获益,且收获了较好的市场口碑。这增加了市场对自主品牌发展的信心。如果公车采购能倾向自主品牌,且在操作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这样对自主品牌将起到有效的刺激作用,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体技术与质量服务的升级。
但公车采购自主品牌更多的作用改善自主品牌的消费环境,使得更多的人客观正确认识到自主品牌的进步。不断改进自身技术质量,提升服务与品牌才是本土车企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根本,否则政府全面采购自主可能导致它们丧失进取之心,而适得其反。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01/1003343734376015994460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