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汽集团、通用汽车、柳州五菱汽车三方合资组建的大型中外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五菱自2002年11月挂牌以来,已经在国内汽车市场征战了十个年头,近10年时间内,上汽通用五菱依靠本土品牌“五菱”深耕微车市场,赢得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市场口碑,成功问鼎了中国微车冠军宝座,并连续数年稳坐国内微车行业龙头地位。
二次创业 宝骏品牌衔枚疾行
在商用车业务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在乘用车方面也开始发力。2003年,通用汽车雪佛兰品牌旗下全球畅销车型——乐驰开始在上汽通用五菱基地投产并随之在该公司的网络渠道中销售。
乐驰车型的引入让上汽通用五菱开始涉足乘用车板块,而宝骏品牌的发布则预示着上汽通用五菱“商乘并举”战略的正式启动,“微车老大”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2010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乘用车新品牌“宝骏”,首发车型宝骏630也于同年11月下线,在历经了长达近10个月时间的产品测试和市场考察后,2011年8月,宝骏630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巡回上市。
打造国际品质新家轿是宝骏品牌的初衷。以此为出发点,宝骏630秉承“集成资源、联合开发”的研发模式,在通用汽车成熟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消费者动态需求全新开发,法雷奥、伟世通等一批国际知名的一级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撑,由上汽通用五菱研发团队、泛亚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团队联合打造而成。
宝骏630 1.5L 手动版是首款挂上盾形马首logo的车型,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该车型市场定位明确,坚持以二三线市场为主攻点,辐射一、四线城市的发展路线,初期上市的三款车型设定的价格区间为6.28万-7.38万元。如此价格打入A级车市场,宝骏品牌在上市之初就向竞争对手展示出其极具攻击性的一面。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杰也坦诚表示,宝骏是一个新品牌,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你叫“宝骏”就会来买你,市场需要一个购买宝骏630的“理由”——宝骏的优势就在于,大股东上汽和通用分别在人员和技术上提供支援,而在经营模式上则“拷贝”上汽通用五菱的“低成本高价值”的经营理念。
借助五菱品牌在微车市场的良好口碑,身为上汽通用五菱旗下合资自主品牌的宝骏以行业抄底的价格一经推出便立刻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并以其可靠的品质俘获了人心。首款车型宝骏630手动挡在上市不久便收获了月均5000辆以上的销售成绩,今年第一季度的总销量超过2万辆,成为了合资自主品牌车型中冲入月销过万俱乐部的最有力竞争者。在年初召开的上海通用五菱经销商大会上,杨杰也曾提出,宝骏要实现"日销过百、周销过千、月销过万"的目标。
2012年,宝骏630进一步丰富了产品阵营,于4月推出1.5L DVVT自动档车型,于7月推出1.5L DVVT手动档车型。8月25日,1.8L DVVT手动档及自动档产品也即将上市。至此宝骏630全系产品阵营更加齐全,不仅填补了宝骏630之前只有手动挡的产品线空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为宝骏品牌的进一步向上发展提供了产品支撑。
产品线的完善大大提升了宝骏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下滑严重,但宝骏1-6月累计销量仍然达到了37100辆,实现了全年的阶段性销售目标。与销量目标呼应的是渠道建设的日益完善,宝骏在原五菱品牌优质经销商的基础上构建的销售网络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在全国已经有180家按照合资品牌标准建造的4S店;按照上汽通用五菱的计划,今年宝骏店面建设将达到300家。
乐驰加入丰富品牌矩阵 宝骏家族显露峥嵘
一个新生品牌,如何提升知名度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宝骏的品牌的认知度还稍显薄弱。“对于一个新品牌,面临自主品牌整体下滑的环境,仅凭一款车,能实现月销5000辆已是不错的成绩。”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沈军认为,要实现销量上万,宝骏必须要导入更多的车型,来支撑起该品牌。
作为一款全球畅销的经典高性能微型轿车,雪佛兰乐驰凭借经典的外形设计、出色的动力表现和良好的操控体验,赢得了车主的一致信赖。作为通用汽车较早引进中国的一款小车型,乐驰从一开始就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基地投产,时至今日,乐驰在华已经效力9年,这款曾获得“世界最漂亮的小车”称号的车型依然是A00级市场的一款主流车型。
自宝骏品牌公布以来,关于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渠道整合的消息就时有传出。宝骏汽车与雪佛兰乐驰系出同门,同属通用汽车与上汽在华合作的四大乘用车品牌,两者在生产工艺、制造体系和检测标准等各方面,皆源自通用汽车的国际统一标准。在工信部2011年初发布的第222批新车目录中,乐驰就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乐驰的身份出现,雪佛兰乐驰划归宝骏品牌看似已经顺理成章,由马首标识替换金领结标识只待瓜熟蒂落。
2012年8月15日,通用汽车宣布旗下雪佛兰乐驰更名为宝骏乐驰,正式加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品牌阵营,成为宝骏品牌下第一款A00级车型。
根据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的车型消息,宝骏乐驰除了采用宝骏的“马头”标识外,产品本身与服务质量依然将维持不变。对于雪佛兰乐驰与宝骏乐驰的销售及售后渠道,两款产品将并店销售一段时间后,全部切换至宝骏乐驰。换标后的乐驰依旧搭载1.0L与1.2L两种动力,并根据配置不同分为优越型、活力型、时尚型共6款车型,售价也保持不变。
对于第一款进入宝骏品牌的A00级轿车,上汽通用五菱对宝骏乐驰的重视程度和寄予的厚望自然不言而喻,新宝骏乐驰的产品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投放市场的宝骏乐驰将有多达54项的升级,其动力总成也经过二次开发与调校,使其油耗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了5.1L/百公里,入选“节能惠民车型政策”和“节能车型车船税减免”两大优惠政策。
随着乐驰产品纳入宝骏阵营,成为宝骏品牌下的第二款乘用车产品,宝骏家族有了完善的产品矩阵。乐驰的销售渠道并入宝骏网络,借其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宝骏家族整体的品牌认知。乐驰作为一款带着雪佛兰血统的车型,加入宝骏品牌之后,无疑将有利于宝骏家族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溢价率的提升,同时也将为宝骏家族实现月销万辆的目标做出贡献。
另外,乐驰加入宝骏品牌后,通用在华的品牌体系将更加清晰了。上海通用旗下由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三大品牌组成中高低品牌阵营,而上汽通用五菱则通过五菱和宝骏两大品牌主攻商用车和10万以内的乘用车市场,从而避免了通用在华两个合资公司之间的兄弟隔阂。
布局30辆产能 宝骏家族开创新纪元
乐驰换标之后,扭转了之前宝骏旗下一直以宝骏630一款车型走天下的局面。作为通用在华四大品牌之一,从去年上市至今,宝骏品牌在产品线上只有一款A级车宝骏630,由于产品线的单一,再兼之国内市场的持续下行,宝骏630上市之初销量不断攀升的势头有所减缓。不过,随着雪佛兰乐驰更名宝骏乐驰正式加入宝骏家族,宝骏品牌的阵营日趋完善。不仅拥有了首款A00级车型,其新产品的投放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有消息称,宝骏两厢已进入了前期开发阶段,与宝骏630在同一平台上开发,定位在A0级,计划在2013年上市。到时,上海通用五菱乘用车将分布于A、A0、AOO级市场,而且,去年上海通用五菱底成立的泛亚技术中心柳州分中心未来还会开始SUV、MPV等产品的研发。宝骏家族的产品布局初具规模。
研发能力是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品牌要做大、做强,自主开发是必然的阶段。宝骏除依托股东方通用的技术支持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产品研发,打造属于自己独有的自主技术。
承担宝骏“技术梦”的是泛亚技术中心柳州分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通用汽车全球六大区域性设计中心之一,通用计划未来数年内将其打造为旗下第二大技术中心。为了协助上汽通用五菱开发乘用车和培训研发团队,今年5月,上汽通用决定在柳州成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分公司,该分公司主要负责乘用车平台,旨在开发宝骏630之后的后续产品,以保证未来宝骏新产品的开发流程、生产管理和质量标准,都是完全按照通用全球的标准执行。
面对五菱品牌销量的不断提升,加上宝骏家族的迅速崛起,产能的不足曾一度困扰着上汽通用五菱。随着去年青岛二期产能竣工后,年产能超过50万辆以及今年来柳州基地的产能改造和提升,目前年产能也超过了80万辆,一举打破了上汽通用五菱的产能桎梏。按照公司规划,到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将实现整车产销200万辆,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
在乘用车方面,位于柳东的轿车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落成投产,新基地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年产能规划40万辆,主要生产宝骏630、乐驰、和GP30(宝骏两厢车)等平台的系列轿车及变型车。新基地投产后,上汽通用五菱将把轿车生产能力从柳西全部转移到柳东。根据上汽集团的规划,2015年,宝骏品牌的销量要达到30万辆。
十年磨一剑,集成全球优势资源,上汽通用五菱正在精心打造着宝骏汽车这个可靠的伙伴。经历市场竞争的磨练,宝骏家族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1.5L、1.8L车型组成的产品矩阵已经完成了上市集结,乐驰的火线加盟又补充了强力尖兵,面对硝烟弥漫的中国车市,宝骏家族已经严阵以待。
经历了宝骏品牌两年时间的造势以及宝骏630的成功投放,其“可靠伙伴”品牌形象已经开始在消费者心中落地生根,乐驰的加盟更是让宝骏家族“如虎添翼”,月销过万的目标已不再只是梦想。目前,上汽通用五菱“商乘并举”的战略已经站稳脚跟,未来,宝骏家族要做的就是延续五菱品牌的“神奇”并向更广阔的市场发起冲锋。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08/31100346346600893216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