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4版)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设计与CMF大会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 大联大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上海大众守土之臣:张海亮

盖世汽车网 渐凉 2011-10-28 08:52:29
核心提示:上海大众在去年选拨新任总经理的时机并不是因为企业战略层面的调整而主动采取的策略,而只是单纯性地因为刘坚的意外去世。这样一来,从企业本身的需求出发,彼时的上海大众更需要一位对企业已经制定的战略熟悉,对接下来的战略执行和推进了如指掌的总经理。张海亮自1994年开始已经服务上海大众17年,从基层部门一直到销售公司一把手的岗位锻炼让他对企业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再结合其个人能力,至少在当时,张海亮是继刘坚之后的最佳人选。

作为一名经理人,张海亮的职业生涯并无过多传奇之处,被外界提及最多的就是1994年于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大众供职,直至今日坐上这家公司的头把交椅。从最基层的股员,经过17年的勤勉工作被一步步地擢升。

翻开官方公布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到,张海亮在1994年毕业后至1998年在规划部、计划物流控制部、产品工程部、供应部任职股员、股长。接下来的4年便被提至供应部前期采购科及生产采购科担任科长,成为政府行政序列中的一员。自2002年开始,张海亮的晋升步伐不断加快,当年10月便上任曾服务过的供应部经理,期间还兼任了计划物流控制部经理一职。2004年至2007年又先后在规划部、产品工程部担任管理职位,并于2007年2月起出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与行政执行经理,8个月后即被正式提拔为销售与市场执行经理兼、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为副总级别。

应该说,从最基层到一跃成为企业掌舵者,张海亮走的一帆风顺。“少帅”、“70后总经理”的称谓多少显得意气风发。同时,从基层稳扎稳打的职业路径也让张海亮对上海大众这家其已经服务17年的企业有着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也正是这段看似普通的成长经历却是直接促其填补刘坚因意外交通事故罹难而腾空出来的总经理的职位空缺,迈向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高点。

■受命于危难之际

2010年7月17日,一辆疾驶的上海大众途观在从敦煌出发,开往酒泉途径瓜州时,与一辆装载沙石的土方车发生追尾,导致途观因急速的剧烈碰撞后发生爆炸,燃烧直至仅剩钢铁车身和轮毂,而这辆途观车上乘坐的正是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公关总监曾家麟以及另两位随行人员,四人均不幸全部罹难。

总经理因车祸离世,对上海大众从情感上而言无疑是一次悲痛异常的打击,企业日常运作也势必受到了影响。

刘坚自2007年10月从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回归上海大众并接任陈志鑫的上海大众总经理一职,其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领导风格使得上海大众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侵袭并在随后的两年借势大环境的向好将上海大众推向全新的发展高度。因此,这场交通意外迫使上海大众进入暂时的“空窗期”,选定新一任的总经理人选成为最紧迫的工作议题。

当时,上海大众内部共有三位副总级别的高管,除张海亮之外,还有上海大众副总经理兼商务执行经理何思渊和上海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唐睿思,后两者均为外方代表。根据上海大众的合资章程,总经理一职基本都由中方担任,因此外方副总晋升总经理的可能性基本可以被排除。但结合上汽集团对上海大众总经理这一职位另行“直接派驻”的任命习惯,张海亮不论是在外界还是企业内部看来都不是首选人物,打破常规提拔他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一时间,大部分的目光都投放在了另一年轻悍将孙晓东身上。相比张海亮,孙晓东同样年轻有为。

孙晓东的个人履历显示,其在1997年初就参与了上海通用前期的组建工作,随后便正式加入上海通用,并一直负责市场营销方便的工作,从市场营销部执行总监一直到2007年被任命为上海通用副总经理,“赛欧”、“君威”以及“凯越”等成功营销案例让孙晓东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诸多赞赏和肯定,更被视为开创上海通用成功奇迹的关键人物。

不过,在入职上汽集团之前,孙晓东刚被从上海通用副总经理的职位上撤换下来(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也已于今年上半年调任,可以说孙晓东的变动只是上海通用系统内部调整的一个步骤),并于2009年4月调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公司质量与经济运行部执行总监。结合孙晓东个人的资历和在营销方面的技长以及上汽集团培养新生代核心管理层的需要,将孙晓东投放到上海大众再委以重任进行锻炼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是,刘坚罹难后,其工作均一直由张海亮监理,上汽并未安排陈志鑫或其他高管暂时接手上海大众的日常工作。可见,如果竞争人选没有绝对的优势压倒张海亮则就很难与之抗衡,因为后者占据了“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等各方有利条件。

况且,相比孙晓东所擅长的营销能力,张海亮似乎并不显得逊色多少。如2007年上海大众斯柯达战略车型明锐的成功以及斯柯达品牌整体的良好发展无疑给这几年主要都在斯柯达业务的张海亮增强了考核分数。此外,被媒体广泛传颂的朗逸所取得的突破,背后也都有张海亮的影子。应该说,走马上任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的这几年中,上海大众所取得的销售业绩是对张海亮个人无论是在营销还是管理上的最大肯定(张海亮早在1999年便已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当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上海大众选拨新任总经理的时机并不是因为企业战略层面的调整而主动采取的策略,而只是单纯性地因为刘坚的意外去世。这样一来,从企业本身的需求出发,彼时的上海大众更需要一位对企业已经制定的战略熟悉,对接下来的战略执行和推进了如指掌的总经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实现企业战略转型。

如此一来,张海亮在综合考评下当之无愧地成为刘坚之后的最佳人选。

2010年9月9日,在总经理职位悬空近两个月之后,张海亮就任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原上海大众的大众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副总监兼销售总监贾鸣镝接任上海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经理兼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

■守土之责

可以说,张海亮的性格因素也是其能在孙晓东呼声强烈之时被破格擢升的关键。

从个人色彩上来讲,孙晓东无疑比张海亮更“大胆”并更富激情。

化学专业出生的孙晓东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大众后主管采购,后才参与上海通用的组建并多年担任营销总监一职。放眼国内,上海通用强大的营销能力受到公认和推崇,其品牌营销理念一度被誉为是中国汽车营销的教科书,这其中孙晓东的功劳不可抹杀。“要么与别人不同,要么被淘汰出局。”在一次谈到营销时孙晓东的这句话足以凸显其性格。

相比之下,同样以营销见长的张海亮给外界所展示的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印象:稳重和严谨。有一个被媒体多次报道的细节是,张在外接受采访时手头总会拿着一些相关资料,以防在数据上出现纰漏。

上海大众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后已经步入相对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架构和运营体系都已经非常完善。随着中国整个汽车市场趋向稳健,上海大众需要的更多是按部就班,而非高速行进。

陈志鑫之后,刘坚重返上海大众,其务实的风格已经表明上海大众企业战略的风格转变。 “我比较强调务实,以及基于务实的创新。”刘坚曾这样自我评价。孙晓东的管理风格则更适合企业初创期以及满足企业追求快速发展阶段时的需求。今年5月份,孙晓东脱离了服务十几年的上汽系统,正式加盟PSA担任亚洲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亚洲区产品规划及营销工作。

彼时,上海大众需要的正是一位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非常认可,行事风格稳重且不失创新精神,并能懂得“以守为攻”将企业带向稳健发展的将才——可以说,是时势成就了张海亮。

自2002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上海大众也是从这一年才真正感受到市场的力量,并开始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多变但逐步趋向成熟的各种消费需求。

2002年,陈志鑫出任上海大众总经理。在陈志鑫任职于上海大众的5年时间里,推动了上海大众面向市场的调整转型(不再埋头走产品技术路线,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外加大技术优势的宣传),有效整合了产销业务的一体化,全面推进了业务流程的再造,把原来的全国24个分销中心变成了12个(目前已由12个调整至10个),并以销售为重点的分销中心进行整合,根据区域经销商多少来重新确定管理范围,成为集市场、销售、售后、网络发展于一身的地区性机构。

同时,在任期内,陈志鑫还制定了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使上海大众平稳渡过了2004年~2005年的市场难关。我们通过查证相关资料了解到,2004年,上海大众的销量直线下滑了10个百分点,整个企业陷入了危局。2005年,过于一味追求销量从而饱尝对经销商大量压库的苦果后,上海大众对国内多款在售车型实施降价调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仅除POLO外),在上海大众的发展历程上并不多见。直至2007年刘坚接任,陈志鑫对上海大众渠道以及市场策略的改革开始逐见成效。还须指明的是,陈志鑫时期上海大众就已经奠定了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的基调。到目前,上海大众在轿车整车开发的各个环节上均已具备了自主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产权,形成了包括车身自主开发,发动机、底盘、电子电器匹配开发的整车自主开发能力。

“加快车型本土化改进”和“稳步扩张战略”,是刘坚掌控上海大众这三年的两大主要战略思想。

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不能单纯只寄望于数量上的短时膨胀,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按部就班稳步推进和蚕食。张海亮很好地继承了刘坚的这一理念。在接受采访时,他曾明确表示,“我们(上海大众)并不是单纯追求绝对销量的增长,上海大众主要追求市场的占有率,不是追求绝对的销量增长,我们更看重一个比较平稳、持续的增长。”按照张海亮的说法,上海大众现阶段所追求的是企业核心的价值,“包括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管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或者整个车市条件下,这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始终是我们公司的努力的目标。保持一个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也是我们核心的目标。”

应该说,陈志鑫和刘坚这两位前任已经为上海大众打下较为坚厚的基础,不论是营销渠道、研发体系还是产品规划等方面都作出了战略性的统筹。

在张海亮被确认掌权上海大众之后便有分析人士指出,“上海大众的战略部署已经成形,作为总经理只要执行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

在大众“南方战略”的推进下,刘坚原计划将亲自率领上海大众在2012年前后完成百万辆的销售布局。在他的计划中,2010年,上海大众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推出包括途观在内的3~4款新车。进一步推进“大众汽车中国动力总成战略”,以及继续提升大众品牌、斯柯达品牌的渠道结构和网络能力,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的网络建设力度以及南方市场的开拓。其中包括网络扩建等多项战略都已经在推进执行中。

作为临危受命的张海亮,首要任务无疑要继续完成刘坚未竟的事业。而稳固已有优势,也是对张海亮任职期间最基本的考核。

目前的形势是,德国大众集团就中国市场已经制定了“2018战略”,上海大众内部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2015战略”和“2020战略”,因此在大的战略把控上,张海亮只需积极配合大众和上汽两大股东的发展节奏即可。不过,单从上海大众而言,在很多环节上张海亮如何能拿捏好分寸也至关重要,甚至将直接关乎企业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如基于大众最先进平台及发动机技术面向中国市场开发的C级车,对此如何制定开发流程、产品定位以及营销模式都是一道道不小的考验,一着不慎则就可能使得整个计划崩塌。此外诸如上海大众品牌老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销售规模出现滞后局面等问题,也都要考验张海亮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作为守土之臣,张海亮并不轻松。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10/13044142414239320768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