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埃驰(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经理曹志翔
埃驰(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经理曹志翔
盖世汽车网:2005年10月IAC集团成立,然而短短数年IAC就成功跻身为全球汽车零配件配套供应商百强企业之一,IAC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发展的?目前IAC在全球的运营情况如何?
曹志翔:从2005到2007年IAC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了大量收购,将内饰行业中一批领先的企业如李尔、Plascar、MBK等收于旗下,到目前为止IAC已经收购了9家顶尖的内饰企业。
2006年一季度IAC的销售额是6亿美元,但是到2010年IAC的全球销售额就已经达到37亿美元,目前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90个基地(包括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拥有2.2万多名员工。
盖世汽车网:在北美成立的IAC通过一系列大规模收购得以迅速壮大,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是否仍延续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
曹志翔:2007年IAC中国正式成立,随即收购了李尔专营内饰的两个生产基地,IAC以此作为起点来打开中国市场,从2007年到现在IAC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均不是以并购的方式来实现规模扩张,而是通过自身加大投入和不断努力以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也就是说收购只是IAC进入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我们不是一家投资公司,更不会一味地以收购的方式来获得发展。
前期采用收购的方式确实帮助IAC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资源,并得以迅速打开市场。
盖世汽车网:如此快速的积累是否会导致消化不良,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是否也能被其他企业套用?
曹志翔:IAC的收购其实是和其他企业进行合资,双方各占有一定股份,被收购方的人员构成、管理模式都是不变的。当然在收购过程中,公司也面临不同文化和经营理念融合统一的问题。
这样一种并购发展的模式,从IAC目前的情况来说,确实是成功的,但是否能被其他企业套用,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毕竟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有如此充足的资金和合适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收购后的团队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整合,这都是值得探讨的,而在这些方面IAC也仍在不断努力中。
盖世汽车网:在全球市场上,IAC以内饰件为主,同时也致力于外饰零部件的生产,在中国IAC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
曹志翔:其实IAC的战略一直是做内饰,只是在收购其他公司的过程中,也会附带并购进一些外饰业务,而在中国IAC只有内饰业务。
IAC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只有通用一家客户,两个生产内饰的工厂,而现在公司已经拥有了15家客户,到明年年初会建成第11家工厂。
另外,目前IAC的产品销售集中于中高端车型,其中中端车型占到80%左右,高端占到10%,低端占到10%左右。
盖世汽车网:中国市场占到IAC全球业务的比例有多大?
曹志翔:目前亚洲业务只占到IAC全球业务的6%左右,中国在其中占到3%。虽然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与IAC全球相比仍处于初期成长阶段。不过相信未来随着公司在中国业务实力的逐渐增强,IAC在中国的业务份额比例也将不断扩大。而且现在中国市场也是IAC重点发展的对象之一。
盖世汽车网:随着中国成为汽车产业大国,越来越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目光聚焦于中国,而中国国内的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相比起这些竞争对手IAC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曹志翔:其实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哪一个企业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在和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现有资源,在和竞争对手拼取每一个项目时能否竭尽全力,以及如何在一些工艺或服务的细节上处理的更加完美。
IAC拥有全球运营的平台和经验,保证地区间的信息畅通互达,以确保在每一个项目中IAC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调用各个地区的最优资源予以配合。而在每一个区域市场上,IAC则通过不断推动本土化进程以更好地深入当地市场。
盖世汽车网:在和客户合作过程中您有哪些心得?是否会与客户共同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曹志翔:为了更好地配合客户的产品生产,IAC一般会在离客户50公里以内的地方建厂,充分听取客户的意见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IAC的产品都会通过和客户联合开发来完成,而更多的情况是客户提供给我们一个标准,再由IAC设计完成。
盖世汽车网:目前IAC在中国市场上的研发情况是怎样的?
曹志翔:目前IAC在亚洲有两大研发中心,一个是在印度,另一个就在中国。这个研发中心由总部领导,但研发人员99%都是中国本地的工程师,当然总部也会定期派一些专家前来指导。目前中国研发中心团队的核心人员共有40多人,研发出的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设计上都已经完全能和全球设计相媲美,并逐步更多地介入到全球统一开发设计工作中。
盖世汽车网:作为领先内饰供应商的带头人,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内饰市场?
曹志翔:中国的内饰厂商在中低端车型的内饰设计上完全可以满足客户要求,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但高端车型强调内饰产品的设计感,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在精致工艺等方面国外的内饰企业还存在差距。
这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很快,与汽车相关的众多产业更是经历了一个速成班式的发展过程,然而有些东西可以快速学到,有些东西则必须经过积累才能掌握,比如精致工艺,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上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学会。
另外,国外汽车市场已经很成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每一环都有自己的利润点,各个环节都在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然而在中国市场上,整车厂、供应商都各自在为自己的利益博弈,一味地强调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成本、技术、质量之间的平衡也就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8/31055749574936831736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