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4版)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 大联大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汽车家庭》连载八:汽车家庭的“文明观”

盖世汽车网 南辰 2011-06-23 08:22:29
核心提示:《汽车家庭》是新华社南辰在今年新近出版的一本立足于中国即将步入汽车社会的前沿观察的新书,亦是其早前出版的《汽车社会》的姊妹篇。该书记录了作者在六年时间里对中国方兴未艾的汽车家庭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及围绕中国的汽车家庭在社会转型期夹缝中的酸甜苦辣。本书现由南辰独家授权盖世汽车网连载刊发,敬请关注!

(本文节选《汽车家庭》第四章《汽车家庭的“文明观”》)

2009年底,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邀请我参加“文明交通专家座谈会”。会上,各界专家均对当前我国汽车社会文明程度的欠缺深表忧虑,并积极建言献策。

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显示,不文明、违法交通行为导致事故多发。2008年,在驾驶机动车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因不遵守基本通行规则的行为和不礼让的行为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37.6%;在行人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因违反交通信号、违法占道等导致的事故分别占到了35.8%、8.0%。

“在交通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占80%以上,要提升交通文明水平,改变人的行为是关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认为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当务之急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驾驶人的交通文明意识,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只有这样事故才能减少,道路才能畅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认为,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交通文明水平的提升也就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依靠各方共同努力。

礼仪专家李嘉珊强调,驾驶人的培训不应只注重技能培训,还要更重视“尊重”“关爱”等观念的培养,内心有对他人的尊重关爱,交通行为才能绽放文明之花。

“对不文明交通行为加强管理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马林提出,要制定更具人性化、可操作性的措施。如建立更科学完善的奖惩机制,对文明参与交通、模范遵守交通法规的人予以鼓励和奖励。

(一)拒绝“路怒征”

“路怒征”,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种非常愤怒的心情去开车。资料显示,路怒这个词已经收录到了新版的牛津大辞典当中。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多,因为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是越来越多,“路怒征”这个概念最早是来自于国外的心理学,但是我随着中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这个心理问题也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路怒是形容在交通堵塞的情况下,开车压力、挫折导致的这种愤怒的情绪,发怒的时候会袭击他人的汽车,有的时候无辜的同车的乘客也会遭殃,这个“路怒征”是指多重的怒火爆发出来,“路怒征”发作的人平常会有类似的表现,比如说会发出威胁、动粗口,甚至毁坏他人的财物,现在的司机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是并不清楚自己得了“路怒征”。

美联社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路怒征”属于心理学上的“阵发型暴怒障碍”。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科医院院长、精神科主任余继祥分析说,“阵发型暴怒障碍”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不稳定,易受外界刺激产生暴怒情绪,并可能导致敌意、攻击性、暴力性的行为。

云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满堂指出,车主在“路怒征”的左右下,可能出现不遵守交规、敌视其他车辆的驾驶行为,将严重恶化道路交通状况;车主在压抑、烦躁的情绪控制下,可能出现感觉和知觉被封闭的情况,如只看前不看后,听不见其他车辆鸣笛,将刹车错踩成油门等,也会造成很大的交通事故隐患。此外,带有不良情绪驾车还会引发生理疾病,比如出租车司机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一般人的两倍。

在汽车时代,“路怒征”已成为一个世界通病。据媒体报道,患“路怒征”的美国司机约有1600万人。在我国,患有此病的人越来越多。2006年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司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9.8%。其中,长途汽车司机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80%,私家车主为44.4%。“路怒征”已成为继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颈椎病之后的又一种常见汽车综合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汽车刚刚普及的阶段,私家车的普及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形成汽车社会的规模也是最近的事。这种外部的前提条件,就决定了很多司机是新手,很多人都是刚刚拥有汽车、体验汽车文化。这个可能跟西方有不一样的地方,西方汽车普及百年,到现在有很深厚的汽车文化的积淀。比如说有一些马路上文明的规矩,比如说礼让行人,绝对不从右侧超车,这可能已经成为他们驾驶道德里的一个规则,绝大部分司机会这么做。对比一下,诱发“路怒征”的外部因素,中国目前的阶段就要比外国可能多很多,这是一个客观的因素。再有,我们目前对“路怒征”的认识也是不如国外深入。我们对这种驾驶过程中的精神上的障碍可能刚刚予以关注。

实际上,克服“路怒征”应当从源头――驾校开始,在驾校上应该有专门针对“路怒征”的课程、辅导,有前瞻性的,不要仅仅把法规背熟了就上路了。目前,英国、芬兰、韩国等国每年都会对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评,合格者方准上路,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同时,车主应提升行车素养,形成礼让驾车、错峰意识等文明行车习惯。

昆明市第七机动车安全检测站相关负责人则认为,目前,我国私家车增长速度过快,而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跟进速度不够,造成汽车数量超过道路负载,从而引发了“路怒征”等现代都市病。因此,大力发展包括公交、地铁、轻轨以及班车等在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是有效减轻城市车辆负载、改善城市交通面貌、缓解有车族“路怒征”的重要举措。

(二)“路德”与“家风”

2008年11月22日,“北京市民千日无违章”竞赛历时三年终于决出总冠军。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局长宋建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等在北京为总冠军及优胜者颁发了奖品。

2004年11月22日,北京交通广播、搜狐汽车提出“安全有道、行车有德”的口号,发起设立了北京市的首届“路德日”,倡导和谐交通、文明出行。

2005年第二届“路德日”,北京交通广播、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新闻办公室、搜狐汽车又联合发起“北京市民千日无违章”竞赛,号召广大驾驶员挑战自我、文明自律。共有近5万名驾驶员报名,其中有效车号41933个。经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考核证实,最终有5204辆参赛车在三年中保持无违章记录,具备争夺总冠军的资格。活动组委会在无违章记录车辆中,分职业司机组和非职业司机组随机各抽取100名三等奖、10名二等奖、1名一等奖,并颁发相应奖励。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局长宋建国在颁奖时介绍,北京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重大国事、外事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机动车和驾驶员始终持续高速增长,车路矛盾不断加剧。目前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了347万辆,驾驶员总量达到了509万人,交通形势日趋严峻。宋建国表示:“据统计,95%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于交通违法造成的,25%的交通拥堵是由于违法和事故造成的。如果每个司机都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都会大幅减少。所以‘安全有道、行车有德’不违章就是对交通安全畅通的最大贡献。”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表示:“路德日”是以安全、文明为主题的纪念日。首都交通环境的改善依赖于每一个北京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只要人人都遵守安全之道,人人都恪守行路之德,首都的交通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出行就会越来越安全、畅通。

不容置疑的是,在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建设和谐交通,需要有更多的驾驶员有路德意识,因为路德体现的是人德、家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交通违章者一般有这样几种心理,一是侥幸心理。很多驾驶员抱着一种只要加点小心,小违章一般不会出什么大事故的心理,具体违章现象包括开车打手机,并线、拐弯、起步、停车不打转向灯,强行加塞儿等。还有一种心理是我即使违章也不一定会被抓住,包括被执勤交通民警拦住或被电子眼抓拍。再有就是一种“占便宜”的心理。在堵车的高峰时段,逆行、走自行车道、强行调头确实能快那么一点点,如果不被警察和电子眼抓住,似乎违章者就“占了便宜”。

其实,从各方面综合看,交通违章不但会破坏和谐交通的建设、增加拥堵,驾驶员本人也要冒巨大的风险。例如,著名的“墨菲定律”可以被概括为“只要存在出错的可能性,就一定会出错”。驾驶员出于侥幸心理选择交通违章,一次、两次可能没有出交通事故,可谁能保证第三次或第五次还不出事故呢?而一旦因违章引起的交通事故发生,到时候可没有后悔药吃。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1月至10月份,全国共有7.3万余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2.4亿元。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带血的数字中有大量与各种交通违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换个角度思考,随着交通法规不断完善,以及高科技电子执法手段的升级,交通违章的“成本风险”也越来越高。除了罚款、扣分,以及交罚款需要占用的时间和交通支出,驾驶员的违章记录还要与交强险等保险的费率联系。靠交通违章抢出来的那几分钟时间值吗?

交通违章还是“马路上的文明”的破坏者。有的驾驶员一钻进了车子就像戴上了面具,从平时文质彬彬的人变成另外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在马路上谁都不认识谁,大家擦肩而过而已。即使我不讲路德、车德,熟人也不会知道。因此,建设和谐交通眼下急需全社会形成视交通违章为耻的风气。

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翟双和曾对我表示,中非论坛期间的经验表明,如果广大驾驶员都能够减少交通违章,就会有利于和谐交通的建设。

(三)在西欧感受“马路上的文明”

2006年秋我参加了2006梅赛德斯-奔驰欧亚之旅第一阶段的活动,驾驶第29号奔驰E320CDI柴油轿车,从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出发,经过法国的南锡、德国的斯图加特和柏林、波兰的华沙、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拉脱维亚的里加、爱沙尼亚的塔林,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实际行程4000多公里,我本人驾驶里程3000多公里,历时7天,平均每天要在各种路况下行驶500多公里。

车行法、德,最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当地“马路上的文明”。绝大多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以及他们彼此间的礼让、和谐,使得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西欧城市繁华狭窄的街道上,司机都能找到一种“放松感”和“信任感”。作为一名不熟悉路况的外国人,我仅仅依靠奔驰E级车上配备的车载、便携式导航仪以及路书,就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安全、快捷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路段,我的最高车速曾达到每小时210公里。在这种车速下,除了车辆良好的性能和过硬的路况,高速公路上的“行车文明”显得尤为重要。与国内高速公路相比,德国的高速公路封闭性很好,绝对不会有行人进入。另外,高速公路上不讲车徳的司机很少,并线不打转向灯、右侧超车、长时间低速占用超车道、乱鸣喇叭、向车窗外吐痰、扔垃圾、长时间使用远光灯、大货车占用最左侧快车道、超载大货车坏在路边修车等现象基本上没有。我曾经听一位在法国驾驶多年的老司机说过这样一个现象,与在中国开车相比,在西欧开车刹车片的磨损要省很多。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的支撑却是“马路上的文明”。

我在法、德行车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基本不用按喇叭。因为很少有车乱加塞儿,大家都习惯了有秩序的行进和等待,汽车喇叭不再是司机表示抗议的重要手段。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艾思孟曾经对我介绍,我们在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的时候会使用耐用的喇叭。厂家“因地制宜”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却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国内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欠缺的尴尬。

在南锡、斯图加特和柏林,我注意到行人大多严格按照交通标线和信号灯行走,很少有人乱穿马路。有了这样的前提,城市中路口机动车的通过率非常高。一旦红灯变绿灯,排队等候的机动车迅速起步加大油门通过路口,在同样的时间中通过路口的机动车数量要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我还注意到,在法、德等西欧国家行车,司机与司机、司机与行人之间的礼让非常重要,而透过车窗短暂、平等的眼神交流成为他们之间无言的“对话”。例如有时候,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机动车多会主动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安全通过,有的司机会用请的手势或眼神向行人示意,行人也会回报感谢的眼神或点头示意。这种举动基本不会受到车的档次高低或特权车牌的干扰,无言的交流将强者必须礼让和保护弱者的交通法则与交通文明大写出来。而在国内,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有的司机一旦坐到车里就像戴上了趾高气扬的面具,车越高档、车牌越“牛”,司机的眼神越异样,礼让行人和其他机动车的意识就越弱。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开好车的未必懂得交通礼仪。

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时任奔驰公司全球公关总监的约翰尼斯?瑞夫纳斯与我聊起了交通文明的话题。他说,在德国,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而在中国,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欧洲,汽车的增长与上百年汽车文化的成熟是同步的。随着汽车的慢慢增长,一代人一代人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学习。中国的汽车增长是爆炸式的,这容易引发很多问题。约翰尼斯?瑞夫纳斯还特别建议,中国的驾校应当教给新手司机如何跟各种情况打交道,包括动物、卡车、行人等。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国内一些旅行社已经推出了德国等国家的自驾游项目。我认为,与普通游客在国外公共场合必须遵守的一些礼仪相比,在国外自驾游更要严格遵守机动车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礼仪,融入“马路上的文明”。因为这不但关系到中国驾驶员和游客的形象,也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万万马虎不得。

(四)“让”出汽车社会的和谐

在成功推出将每月11日作为“排队日”的措施后,北京市2008年初又将每月22日作为“让座日”,提倡市民在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我认为,这种排队、礼让的交通文化不仅应当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推广,还应当在整个汽车社会长期大力倡导。

无独有偶,冰城哈尔滨市民经常看到贴着“让”字车贴的车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种车贴是一张圆形不干胶粘贴,白底衬托着红色的“让”字,顾名思义,就是要礼让行车。起初在车辆上粘贴各式礼让车贴的活动,是由哈尔滨市一个车友会发起的,目的是规范车友们的驾驶行为。这件事经哈尔滨电视台报道之后,引起了众多市民和车主的注意并自愿加入其中,争当文明的驾驶者。由于车友们自发粘贴的车贴内容多种多样,哈尔滨电视台又面向全市征集了车贴的设计方案和内容,最终醒目明了的“让”字车贴胜出。

2008年10月19日,1000多名哈尔滨私家车和出租车驾驶人做出守法驾驶、安全驾驶、礼让驾驶的承诺,并为车辆统一贴上了“让”字车贴。一个月来,更多的出租车、公交车驾驶人也加入文明驾驶的行列中。现在,贴着“让”字车贴的车辆将文明礼让之风带进大街小巷。因为贴着这个车贴,很多驾驶人都慢慢纠正了不良的行车行为。

而近千名来自上海各家知名车友会的车主,则在自己的私家车上贴上“黄眼睛”标识,宣誓加入曝光不文明行车行为的志愿者行动。据介绍,这些志愿加入“黄眼睛”行动的车主们在日常行车过程中,将用随身携带的DV、照相机、手机等把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并上载到指定网站,通过网民和社会的讨论和评判,善意提醒一些不注意行车文明的驾驶员。“黄眼睛”行动的创意来源于一名上海浦东车友的提议。每当发现不文明的驾车现象时,这名车友就用自己的手机将过程拍摄下来,然后拿到自己的朋友圈子中讨论,这个圈子后来渐渐扩大,讨论主题也开始集中在记录和讨论交通道路不文明行为上,最终发展为完全自发的“黄眼睛”行动。

实际上,马路与公共交通工具一样,属于公共场所,同样需要每一位交通参与者树立公德意识。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马路上,高峰时的交通拥堵使很多机动车选择了并线加塞儿、路口抢行等不文明的做法。反过来,这些不讲社会公德、贪小便宜的举动往往又会使交通拥堵雪上加霜,破坏汽车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目前,我国汽车社会因为驾驶人缺乏公德意识造成不和谐的主要几类表现有:机动车驾驶人不能礼让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机动车驾驶人在洗车、找停车位或者并线等需要排队的场所加塞儿;机动车驾驶人不能礼让正常进出站的公交车;在机动车需要排队时,后车驾驶人对前车正常耗时不耐烦,大声鸣笛等。表面看,这都是些小节问题,但这些举动的负面作用积累起来,放大了我们汽车社会不成熟的一面。

我曾在西欧不少汽车发达国家行车,马路上的文明意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驾驶员都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面对穿越马路的行人和自行车时,机动车会自觉停车让行;在需要排队的场所,机动车会有秩序地停车等待;在高速公路最左侧快行道,只要前车司机从观后镜中发现后车接近,立刻主动向中间车道并线让行。当然,这些好的习惯也是经历了时间的积淀而慢慢形成并普及的。

现在看中国汽车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数量爆炸式增长只是帮助我们从数量上迈过了汽车社会的门槛,但是在养成驾驶员良好的驾驶习惯以及提高文明程度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在汽车社会提倡礼让的交通文化,也不能仅仅从正面做工作,还需要利用媒体对不良现象的曝光建立起一定的威慑力。目前,北京道路上的监控摄像头基本能够实现对主要路段的覆盖,在监控交通违法行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对于机动车加塞儿等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也应当加大曝光力度,使汽车社会形成不文明、不礼让可耻的舆论氛围。

一个让人感到安全、高效、文明的汽车社会,除了严格的法规保障,还需要以每一个汽车家庭的文明素养为根本,真正在心中树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6/2308223122313379544.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