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主品牌整车厂研发高管(下)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文凯,徐大全,何伟,陈安宁,张洋
陈文凯:大家作为业内人士都清楚,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与贡献在正向开发模式下至关重要.下面就请请两位自主品牌研发老总谈一下跨国的国际性供应商对你们自主开发的配合,满意与否?觉得国际供应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和提高?
陈安宁:自主品牌走到今天和国内、国际的供应商的支持是完全分不开的。奇瑞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寻找供应商是很困难的,当时只有一些小的民营企业和我们合作。在奇瑞成长的过程中,当初那些小的民营企业也成长为现在国内相当大规模的零部件供应商,所以说他们当初承担的风险换来了今天的成功。到现在为止,还有一批国际供应商没有认识到自主企业的前途,没有真正的和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站在一起来发展业务。当然这个是自由选择的过程,但是从中国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一年3500万辆还是保持现在的1800万辆,国际供应商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所有的供应商能够像博世一样和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何伟: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在吉利发展的这十年当中,吉利最开始要在产品开发上做改变的时候,很多的供应商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吉利是不看好的,很多也是试探性的进行合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吉利和国内的主要的供应商已经成为了朋友,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对于国际的一些零部件公司来说,他们看到了吉利未来的希望,从战略上来思考与吉利的合作,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他们在灵活性上、流程上都在适应着中国企业不断变化的新模式。而作为整车厂,我们也在做一个流程上的改变,我们要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吉利特色的开发流程。现在还有一些供应商在观望,在思考,但我相信有一天他们也会和我们形成非常良好的合作。
陈文凯:把各位的观点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现在处于需要支持的阶段,我们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国际公司用战略眼光来支持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应该都向零部件行业的老大博世公司学习,这一点应该向全社会呼吁。
徐大全:很多国际企业知道中国市场的重要,都要到中国市场来,但是很多高管、中层管理者甚至研发团队并不知道如何适应中国市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必然会阻碍整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博世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在努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我们对中国市场有信心,有计划,我们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另外一点,我们呼吁国际的供应商在中国一定要用中国人才,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中国市场。
陈文凯:非常感谢,我想徐总这样的呼吁所有中国人都爱听。最后一个问题,作为整车厂,你们觉得现在国内本土的零部件公司在自主研发的配合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差距?对于他们之后的发展你们有怎样的建议?
陈安宁:客观的说,国内本土的供应商在综合水平上差距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正在进行正向开发,但是国内的零部件厂商都没有做过,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现在他们也不具备国际供应商的能力和机制。第二,缺乏质量意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汽车企业只想借着东风狠赚一笔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事实上企业最终是要对客户负责,对市场负责的,应该说整个行业对自主品牌的要求是要高过合资品牌的,把好质量关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是对整个供应链、价值的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弱。目前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降价来增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和主机厂的利润都会减少,于是就开始相互指责。事实上真正的价值管理绝不是这样的。主机厂和供应商要做的是形成一个战略同盟,谋求共同的发展。只有主机厂做大了,供应商才能做强。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价值链的体系尚未建立,怎样控制成本,怎样在价值链中实现共赢,这需要供应商和主机厂共同探讨、共同努力。
何伟: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从诸多方面来讨论,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本土零部件公司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进入正向开发阶段,主机厂给零部件企业提供的再也不是一个样件,而是一个边界条件或是性能指标,零部件企业必须在主机厂一开始确定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的时候,就参与进去。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想法就是,我们做汽车的人不能把汽车看成一个简简单单的机器,我们应该对汽车投入真感情,把对汽车的热爱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这种激情将是我们做好汽车的基本动力。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5/10053333333332404415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