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观察:中国汽车工业的“两极”

盖世汽车网 渐凉 2011-03-30 08:19:11

为了更好地促进汽车工业的转型和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中央政府一直试图努力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汽车工业在短期且高效率地进行整合。不过,现实中行政手段对市场干预所遇到的阻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地方诸侯的“阻挠”,这种力量的介入首先在政府系统内部就已经困难重重。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开始演变。

上周四(24日),通用中国在杭州萧山索菲特酒店举行了一场雪佛兰Volt的媒体试驾会,巧合的是,当天浙江台州的永源汽车也在该酒店举办其2011年度的经销商年会。这两家国籍身份各异,毫无交集可言的企业,在3月阳光初泄的这一天在同一个场合碰面,没有任何可交流的话题,甚至连到场的几十家汽车主流媒体亦未对偏居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永源有任何一丝要去关注一下的冲动。

永源被冷落了,在通用竭力推广其最新电动车型的这一刻。不过,这一刻却非常恰如其分地将中国汽车工业的“两极”现状折射到我们面前:国际汽车巨头的叱咤风云以及本土弱小企业的无力争食。

在与上汽集团的彼此依附中,通用借助上海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一汽通用尚在培育期,对通用的贡献暂且难以明计)这两个整车生产平台, 2010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230万辆的销量,占到其全球销量的近三成,利润贡献超百亿元人民币。与此形成的反差是,在过去的一年永源仅收获了7164辆(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其市场表现非常不错的一年)的销售业绩,并且这一数据甚至未被乘联会这样的统计机构统计在内,其中原因不宜猜测,不过过低销量对最终统计结果的“误差”影响较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如今的现实是,像永源这样的企业至今存活的仍有几十家,其中更有甚者一年的销量仅以百计或十计,半死不活者过半。

这是一部悲喜交错的工业发展史。中国市场在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然而,中国依然是全球汽车工业最分散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整车企业仍接近200余家,远远超过欧、美、日三大区域的数量之和。但对于1800万辆的市场规模,年销量突破50万辆的企业仅区区几家,苟延残喘的企业不在少数。

欧美日韩等区域的汽车工业从发展到腾飞,在历经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不等的时间后便逐渐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而中国汽车工业在经过60余载的推进后,本土真正可以与通用这样的巨头相抗衡的旗舰型企业依旧身形朦胧。换言之,中国汽车工业的整合进程过于缓慢,汽车巨头的成型之路过于漫长。

受制于体制问题,尽管中央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尝试通过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方式,促成以一汽、东风等少数几家央企快速成长,但最终反而让这几大企业陷入一场经营浩劫。据资料记载,当时一汽和东风等企业通过大搞兼并重组,将众多的中小规模的整车企业变为参股、控股以及全资子公司,各家旗下的成员企业均超过500家,其中一些被收编的成员企业还背负着巨额债务。这种通过企业间资产上简单行政划拨的整合,由于无法真正实现内部人员管理、渠道整合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一汽和东风难以消化整合后的庞然大物,致使企业效益连年下挫,像东风一度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因此,“散、乱、差”这三个形容词戴在中国汽车工业头上多年,时至今日依然不能摘除。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体制缺陷造成的产业窘境。

但是,政府关于促进汽车工业整合的努力一直在继续。在90年代,一汽、东风的兼并重组策略被证明无效后,1998年国家计委通过不再审批轿车项目的政策试图将企业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过,确保留了地方政府审批“准轿车”项目(没有轿车生产资质的企业)的行政特权。伴随着千禧年后轿车(尤其是经济型轿车)需求的增大,除去一汽和东风等正规军团,一些原来生产轻型客车的非轿车定点企业,以及以奇瑞、吉利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开始进入历史舞台,永源也正是在这一波浪潮中开始扮演其中的一份子,这在很大程度将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中度再次稀释。

尽管当时业界也有很多专家呼吁盲目上马目录外的“准轿车”项目存在种种弊端,但各地方诸侯出于对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的狂热追捧,“准轿车”项目开始如春笋般兴起,并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获得准生证(如奇瑞通过加入上汽集团获得了准生证),成为具备合法地方的正规军。

当然,奇瑞、吉利以及比亚迪现在的成就取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发展自主品牌的希望,但始终无法挤入主流阵营的“永源们”却成为了汽车工业“散、乱、差”格局的新成员。对于通用这样的领跑者,“永源们”甚至不能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他们更多只是在市场整体不断向上的现实背景下分得其中一杯羹,一旦市场趋向饱和增幅回落,它们便难以为继,极有可能又迅速地成为最早一批的没落者。

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汽车产业怪像: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巨头悉数登陆中国,而最弱小无力的本土企业无力与之抗衡但却可以各顾各地在市场中觅食,没有被吞食的风险。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我们担忧真正有谋求做大欲望的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否已经很难让其有更好发展的空间?

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中美国三大巨头的没落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够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导致欧亚军团有机可乘,瓜分市场。而在欧美日韩等汽车品牌在中国鱼贯而入,大量充斥后的当下,中国本土企业如何立足?相比这些区域,尤其是同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中国自主品牌在本土的生存空间显得那么狭窄,况且是在这些外资品牌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入以及“合资自主”兴起的背景下。

在整个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多“永源们”将会逐渐失去微小的领地,其中的绝大多数将在工业史上永远消失,这是工业向前发展的必然。不过,我们该怎么预期真正完全具备中国血统的自主品牌是否可以以及何时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旗帜?这一疑惑,待解。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3/290550595059311194316.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