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网浏览时看到一则题为“1月车价涨幅创4年来新高 同期上涨1.34%”的新闻,该新闻称,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国产汽车价格环比上涨2.38%,比去年同期价格上涨1.34%,同比涨幅创下2006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
这其中透露的信息很明确:车市加价风又起。
上网一查果不其然,诸如奔驰E300加价4万元、丰田普拉多加价3万元的新闻很快跃入眼帘。
相比明着加价,目前车市中更多的是优惠收窄,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加价”。
现在的加价方式除了传统的加现金和装饰的方式以外,还出现了增配加价这样更加低调的方式。
以进口大众Tiguan为例,其豪华型指导价原为38.5万元,但加装大包围和彩色轮毂等配置的纪念版现在报价为43.5万元,比原指导价提高了5万元。销售顾问表示,由于这将是今年最后一批进口的Tiguan,数量有限,预订的消费者仍然很多,目前的订单已经有100个左右。
速腾1.4TSI部分经销商处现车已加装价值4000元的CD和6000元装饰,消费者要提到现车必须交纳这一部分费用,不然就只好继续等待一两个月。
加价的动因,其实不难理解,即是供不应求的市场规律。
热门车型如果不加价,可谓“一车难求”,反而愿意“加价”者,自然可以更快地提到新车。
又恰巧赶上春节节前的购车潮,购车人群基数庞大,于是需要通过价格来调节市场需求,确也无可非议。
至于车型的加价理由,笔者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奇货可居。
如奥迪Q5、奔驰E300等进口车型,市场供应量本身就不大,面对那些提车心切的消费者,全无销量压力的经销商乐得个加价销售赚取“纯利润”。
二是新车效应。
如东风雪铁龙C5、蓝瑟翼神等车型,尽管厂家已加班加点投入生产,但相比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不小的缺口。
上市新车需要3个月左右的市场“保鲜期”,这是汽车界的行业规则。汽车厂商为了减少库存、减轻压力,对于新车采取了相对保守的产能计划,所以“人等车”现象特别明显。
三是旺销效应
如汉兰达、CR-V等车型,上市已久但热销依旧。在供求决定价格杠杆的作用下,消费者要想早提车,就不得不多掏银子。
按理说,加价提车是不正当的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成熟,也反映出消费者本身不够理性,买涨不买跌。
另一方面,加价风又起,也是汽车生产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一种“默契”使然。
汽车生产厂家自然对车市现车紧张的情况十分了解,除了产能确实紧张外,之所以不去改变它,也是有意在给自己的经销商“捞一把”的机会。
而经销商呢,则借机制造出这种的紧张购车局面,从而在价格上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不过,笔者认为随着春节购车潮的过去,绝大多数车型将退出加价的行列。
从政策层面说,今年的车市利好也远小于去年,这在一部分1.6L车型上已有显现。随着1月1日新税率正式施行,消费者很快回归理性,部分车型已率先退出加价行列。
待春节这拨强劲的购买力释放完毕后,车市难免会迎接一段淡季的煎熬。
各汽车厂家提升产能的计划春节前后基本都付诸实施,市场供求势将趋于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底气和实力喊高价的车型,恐怕会少之又少。
而随着全新车型将不断涌入市场,激烈的竞争将使单一车型加价提车状态很难长期维持。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0/02/22084707477405.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