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百米冲刺,终点的红旗正在摇曳。今年汽车销量自年初以来持续增长,在过去的7、8 月份也呈现出淡季不淡的势头,9 月份汽车销量更是再创新高,同比增速高达77%,行业专家以及各汽车厂商对四季度的汽车销量看法普遍比较乐观。
近日,全球著名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城市18—50 岁的网民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05 份。
调查数据显示:49% 的网民表达了年底前有购车的意愿,市场热销态势有望延续至年底。
益普索(Ipsos)分析认为:首次购车用户的刚性需求是今年汽车市场旺销乃至长期增长的支撑,同时,再购车用户的改善型需求导致的汽车消费结构升级对车市的旺销也起到了很好
的补充。汽车信贷市场正不断发展,逐渐受到消费者的信赖。
五成网民年底有购车意愿
国内车市的火爆,在突破1000万辆的预测后,预测数字也在不断上扬,1100万辆、1200万辆。
按照第四季度是传统的销量旺季,从2002 年至2008 年的历史规律来看,四季度销量占全年销量的比例为27% 左右,是全年销量最高的一个季度,如果按照这一比例来估算,则今年4季度轿车销量会接近300 万辆,那么,全年汽车销量极有可能到达1250 万辆。
益普索(Ipsos)调查数据也显示,2009 年第四季度网民依然具有强劲的购车需求:49% 的普通网民表达了在底前可能有购车的意愿。
首购用户支撑热销局面
益普索(Ipsos)调查发现,驱动汽车市场热销的消费需求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来自于首次购车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增购或换购人群再次购车的改善型需求。
据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3% 的人属于首次购车,而这一比例在汽车发达国家仅为10% 左右,再考虑到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低的现实情况,刚性需求仍将是维持汽车市场长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汽车市场热销自然在情理之中。
对于首次购车人群来讲,一方面,在主要的城市中,车辆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一种标志,车可以用来谈客户或提高生活品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的进程,主要大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更多的人受到房价的影响,会住到城市的边缘地带,因此上下班,接送小孩等就很难用其他交通工具替代,这一现象正是当今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在汽车市场的突出反映。因此在车价不断走低,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上述需求即可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属于典型的刚性需求。
已购车人群的改善型需求对于促进车市的热销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新车型的不断上市,车型外观越来越时尚动感,配置和性能也不断更新和人性化,这些因素催生了已购车人群的“喜新厌旧”心理,换购或增购也随之而来。但与刚性需求相比,改善型需求弹性较大,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加速更新,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暂缓再购车计划。如欧美等汽车市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很高,换购或增购的比例很大,改善型需求占了90%,所以当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即使国家的宏观政策力度很大,也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首次购车用户助推小排量、低价位车
益普索(Ipsos)数据显示,从排量来看,选择1.0L-1.6L 排量的比例高达54%;从价格看,选择5-15 万价格车型的比例高达61%,在以成都、沈阳、武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这一比例更高,为73%。由此看来,首次购车需求的释放将有力促进A 级车及以下级别市场的持续发展。
再购车用户的改善型需求更加明显。与首次购车用户相比,再购车用户在车型的选择上明显上了一个档次。从排量看,选择1.6L 以上排量的比例高达57%(首次购车用户仅为37%);从价格看,选择15 万以上价格车型的比例高达53%(首次购车用户仅为27%),平均购车价格比首次购车用户高出5 万元左右。可见,再购车用户将是提振中高级车市的支柱力量。
汽车信贷逐渐受到青睐
从本次调查来看,一次性付款仍然是未来购车时的主流交易方式,但愿意采用贷款购买的比例也达到34%,比现阶段实际购买行为中贷款购买的比例,这一提升幅是非常明显的。
有很大部分消费者其实“不差钱”,但是他们却乐于信贷,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除此之外,现在汽车信贷业务越来越方便,各种优惠措施加在一起,也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用信贷购车的信心。
随着国内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再加上国家对于鼓励汽车信贷市场发展具体措施的出台,这一比例还有可能继续提升。汽车信贷市场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刺激短期的个人消费需求,而且更有利于培育汽车市场长期消费需求,保证汽车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12/0704084784713685072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