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05—2009年狭义乘用车月销量走势图
6月份乘用车市场回顾
6月1日汽油涨价,月初市场短时间降温。从第二周开始销量反弹,总体上每周的销量均有所增加,正如我们上月预期的那样,6月份乘用车批发和零售销量又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可见6月初的汽油涨价没有超过大多数用户的心理承受极限。6月份的工作日多,汽车产量大增,有了较多可用于补充库存的汽车数量,加之月底是上半年截止期,经销商为拿到上半年奖金会增加提车量,厂家顺水推舟,6月生产量比批发数大2万多辆,批发数比零售数大近4万辆。
上图:6月份产量表
上图:6月份国内销量表
去年6月正是厂家使劲压库存的时候,今年6月份批发数虽大,但是同比却低于零售数增长率。今年国内汽车市场将净增200万辆车,其中市场周转用车最少应增加20多万辆,因此到6月底库存仍略显不足。6月份是连续第4个月创造历史最高销量纪录,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是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明显信号。因6月30日汽油又大幅度涨价,加上今后影响汽车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估计今年的销售最高峰已经过去。
上图:?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6月国内外销售批发数)
上图:狭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6月国内销售综合数)
上图: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6月国内外销售批发数) 上图: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榜(6月国内销售综合数)
对7月份市场的估计
去年7月份开始,由于经销商的库存过大,汽车厂家大幅度减产,下半年的批发数大大降低,今年7月份法定工作日比6月份多一天,大多数厂家把高温假放在8月份,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量从理论上还可提高。因此今年下半年批发数的增长率可能高于上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进一步得到改善。由于汽车销售是先付款后提车,因此批发数决定生产企业的效益,零售数反映市场好坏。
7月是季节性销售低谷、加上油价又涨、实施国三加装OBD等因素,7月销量下滑是十分正常的事,但由于多一个工作日和自然日,销量下降有限,但比上月低7-10万辆是正常的现象。如果销量比6月份低的数量小于7万辆,说明市场基本没有降温。如果销量下降超过10万辆,说明市场明显降温。但同比增长率仍很高,而且三季度销量会大于一季度,我们上月预测的今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1100万辆不变,因为上月预测的12个依据没有变化。
关于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
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实施以来,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1-6月份市场累计增长50%左右,这是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有时间限制的临时政策,不能把它当成永久性政策。顶多明年或有小的变动后继续实施一年。想把这个政策永久化,其不可行性如下:
1、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车养路。购置税是国家建路的主要税源之一,尽管购置税与国外比偏高,但是与每年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资相比还相差甚远,国家不可能长期用国债或财政赤字建公路,如果购置税大幅度削减,必然路建的少,今后车将更堵,那时国家还会通过增税来抑制汽车市场和增大公路投资。
2、今后乘用车发动机将更多地用增压发动机, 1升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80KW,扭矩可达170NM。功率相当于1.6升发动机,扭矩相当于1.8升发动机。可见购置税按排量实施差别税率,国家修路更差钱。
3、今后电动汽车普及,其发动机排量为零,只能按最小排量的乘用车交购置税,电动汽车越多,国家用于修路和养路的税收越少。因此今后仍实施单一税率的概率极高。
4、以环保节能汽车价格高,缴税也高,要求在购置税上也享受优惠毫无道理,因为环保节能汽车另有优惠政策,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新能源车财政补贴,有的车补贴额比购置税高几倍。
购置税减半的理由之一是节能减排。要求1.8-2升的乘用车也购置税减半没有道理。目前中国经济没有坏到,要不计后果的扩大汽车市场的程度。另外政策促进市场的力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全世界也都承认中国促进汽车市场发展的政策力度大效果好。按惯例国民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国家的减税、补贴、贴息等政策会逐步取消。购置税不能解决汽车市场所有的问题,也别指望明年乘用车购置税优惠会扩大,购置税不是灵丹妙药,汽车市场的问题可通过其他很多途径逐步解决。
为什么汽车工业的兼并重组难
30多年前就说汽车工业“散乱差”,要“关停并转”。喊了这么多年,汽车生产厂家比过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2007年我国平均每个汽车企业的年产量为丰田公司的0.5%。这是何故呢?
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制造业的主机厂工资高,为降低成本,企业进行社会大协作,把越来越多的业务和生产委托出去,使企业逐步“空壳化”。最典型的空壳化企业就是做运动鞋的“耐克公司”,它基本上没有工厂,而是让发展中国家的制鞋厂进行套牌生产,他利用品牌优势掌握着设计、采购、销售,获得最大化的投资收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主机厂首先是把零部件制造部门分离出去,通过国际采购来降低成本,很多汽车生产企业仅有制造车身和总装的四(五)大工艺,其余全部外购。在发达国家这样的企业反而有竞争力,从而延缓制造业转移的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从“用烂用完”到向合理使用寿命的过渡中,零部件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比主机厂还大,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搞了两种轻型车通用底盘,并组织了配套零部件生产,一个发展成众多企业生产的皮卡和低档SUV车,另一个发展成当时风靡一时的各类中巴车。很多企业自己作个车身,其他件全部外购就可装车,而且大多数企业盈利并得到发展,至今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强了。这是社会化大协作在中国产生的新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汽车工业的“散乱差”还没有成功的范例。
近几年,中国汽车主机厂主要是国营企业间的行政型兼并重组,或国企改制和出售,市场型兼并重组的迫切需求还没有产生,但是“散乱差”的局面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那时候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品牌,空壳化的汽车主机厂今后可能没人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关于石油涨价
作为汽车人,我也不希望汽油涨价。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改革开放给我国和人民带来众多好处,但是市场经济并不完美,他经常也会使大家感到一定的痛苦。贫富差距拉大、油价不断上涨就属于这类痛苦。投机在市场经济中是被认可的,因此几百个机构的热钱炒作国际石油期货,造成油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政府对市场价格都没有决定权。绝大多数人是不愿回到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油价形成机制也只能使油价与国际市场靠拢,在没完全靠拢时,国家为了稳定经济和人民生活调控油价,虽然几次油价都没涨到位,但仍造成极大的意见。去年每桶原油147美元时,国家巨额补贴,我国汽油价格比美国还低,很多人觉得是应该的。油价下降,让石油工业把损失补回来一些和国家补贴少一点,没及时降价,大家意见极大,这还是计划经济的观念。当油价完全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国家不调控了,再找政府说事就没用了,那时大家最痛苦时,反而意见会少很多。
反对石油涨价的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因为国内油价比国际油价低很多的话,石油部门会热衷于出口和一些人会大搞走私,反而国内油品供应不能保证,去年大家就遇到了这类痛苦。世界银行预测我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将大大超过3%的警戒线和国家预算,才使绝大多数人没有失业之忧和社会安定,国家已经拿不出巨额资金补贴汽油了,补贴也是市场经济反对的做法。
有人将美国油价和中国比,美国是少数不收增值税的国家,石油公司为合理避税,从石油开采到冶炼、储运、批发、零售均在一个公司内封闭经营。美国的燃油税平均比中国的汽、柴油消费税还低16%,连养路费用都不够,本想大幅增税,却赶上经济危机。另外中国进口石油运费高、汽油的批零价差大是油价高的次要原因。美国的低油价使大排量车是主流,不利于节能减排。中国的税制与欧洲、日本相近,我国的油价应与欧洲、日本的油价比较,我们就可知中国的油价和交的税都是低的。
近期汽车市场的新情况
?由于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实施,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小马拉大车的乘用车特征基本形成。这是由于中国人买车讲排场,因此1.6升的A级轿车变得最畅销,最近奔腾50上市,这个1.6升的B级轿车也很畅销,一个月销售了4800多辆。但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国家本想促进A0级轿车市场发展,但A0级轿车市场占有率却在下降,另外微型客车的平均排量在较快的增大。
?汽车下乡使微型客车销量增长最大,同时轻型和微型卡车市场也猛增,但是摩托车市场却下滑,因为农民买摩托车不上牌,要拿补贴必须上牌,而补贴的钱还不够缴购置税、交强险和车船税,对农民没有刺激。汽车下乡政策创造的市场高峰已经过去,因为返乡农民要买车创业的,在上半年基本把车买到手,但不排除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现一个小高峰。汽车下乡政策一旦停止,农村汽车市场必然萎缩,因为农村售后服务和汽车经营环境均差,购买力也是最低的。仅相当于1996年前城市购买力水平,目前他们的汽车超前消费比城市还严重。
MPV今年依旧是负增长,与连续两年企业总体利润下降和政府行政费用压缩关系密切。乘用车的主要市场还是在一、二线城市;市场增长率高的三、四线城市的数量比一、二线城市多几十倍,但总销量却低很多。
进口车市场不能看进口量,由于国际汽车寡头转嫁危机,去年突击进口并压经销商吃进,才造成去年年底国家把一些品牌汽车的进口暂停。国家目前没有进口车销量统计,进口车上牌数今年上半年估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只是发动机平均排量略小了一些。因为去年和今年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利润下降,但私营企业利润却大幅上升,买进口车主要是私营企业主,使汽车寡头更看重中国市场。由于SUV销量和占进口车比例均上升,因此带动了国产SUV市场增长率没下降,还使B级以上国产乘用车从5月份开始出现正增长。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7/07045754575490061505.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