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席卷而来的金融风暴中,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巨头陷入危机、众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相继破产、世界各国汽车产销数据持续走低……受累于国际汽车行业,中国汽车行业也陷入低谷。而09年1月份,中国汽车以74万台的销量开始走出金融危机的魔咒,并超越美国跃居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首位。继1月份的开门红之后,2月份汽车总体销量83万台,3月份111万台,从前三个月的销量数据来看,我国汽车产业有回暖迹象,在世界车市陷入一片萧条之时开始逆势而升。而4月20日开幕的第十三届上海车展的盛况,更是让人们看到中国车市的前景与机遇,为汽车产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危机中的车展“依然红火”
底特律车展的惨淡收场和东京车展或将取消的尴尬,丝毫没有影响到上海车展的如期进行,相反本届上海车展规模有所扩大,无论是在展出面积、参展企业还是在数量上,都超出了往年水平,成为历届上海车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其展出面积总计17万平方米,共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25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家汽车及相关企业参展,境内外多达7000名。国际上,包括通用、大众、福特在内的许多汽车行业巨头纷纷带来最新车型;在国内,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六大国有汽车集团齐上阵,共有50多款新车型推出,13款车型更是全球首发。因此对比底特律和东京等世界级车展的低迷状况,本次上海车展的顺利举行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使人们足以感受到中国车市的暖意。
国际车企的青睐表明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
在国际汽车市场不景气之时,中国车市的回暖使各大车企看到了希望,纷纷转战中国,一时间中国市场成为各大车企的必争之地,而上海车展的开幕更是给了它们一个展示实力的舞台。面临破产重组问题的通用汽车携其在华合资企业向公众展示了共37款量产及概念车型,同时也展现了其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通用汽车总裁甚至表示即使破产重组,其在中国的业务保证不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大众集团也不甘示弱,携26款车的庞大阵容参加车展,可以显见大众对其在中国市场业务的重视。
国际汽车巨头对上海车展的重视足以说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当国际汽车市场处于一派萧条景象的时候,惟独中国一季度的汽车销售数据透露出一点点春意,这让国际汽车制造商们清楚地认识到13亿中国人背后强大的购买力。因此即使是在想方设法削减开支、降低成本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如期奔赴上海车展。当然,这些车企对于中国的青睐将使中国汽车市场产品种类、数量有相当程度的增加,也使其对中国市场持观望态度的企业燃起希望,这对于中国车市的复苏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车企的信心预示中国车市的强劲复苏
本次上海车展的一大亮点是参展的中国企业数量剧增,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六大国有汽车集团第一次以这么齐整而庞大的阵容出席。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车企的自身坚持不懈的发展,即使在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信心,积极研发新车型,尤其是自主品牌的研发。例如我国一大自主品牌奇瑞此次共展出4个品牌共30多款车型,另一大品牌吉利则率领其3个子品牌下的22款新车崭新亮相。二是因为中国政府在09年初实行的一系列汽车产业振兴政策对于汽车的消费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个促进作用还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使我国车企们认识到中国车市也许会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复苏。
不管基于怎样的原因,我国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向世界宣展示了将会快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信心。我国六大国有车企是汽车产业的风向标,它们研发力度的加强,展出规模的增大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无声的激励。再加上目前我国政府出台购买小排量车的优惠政策等等,使我们相信消费者在08年倍受压抑的消费热情会在车展之后全面爆发。
总而言之,上海车展给了国内外车企们一个很好的展示实力和最新技术的平台,很大程度地拉近了汽车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对他们有更全面的认识,当然也能够激发起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从目前的市场表现和产销数据来看,09年中国车市将一扫08年的阴霾,增长率或将突破10%,产销突破1000万将成为可能。国内外车企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有加以及可以预见的中国汽车销量的增加无不表明中国市场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也预示着中国车市将加速走出低谷。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5/1501340934971350285.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