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菲亚特副总裁郑显聪:重组中国业务

专访菲亚特中国副总裁郑显聪

盖世汽车网 2009-04-28 20:39:18

郑显聪(Jack Cheng):菲亚特中国副总裁、菲亚特全球采购中心首席代表
      负责创建及拓展菲亚特集团在华全球采购业务。此前,郑显聪曾在福特汽车工作长达26年,是汽车行业全球采购战
略的倡导者之一,拥有10余年在华采购经验。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系列专题之二:

全面布局中国 重塑品牌形象

盖世汽车网:
有这么个说法:日本车去年在欧洲没有像美国那么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菲亚特振兴起来了。

郑显聪:菲亚特有几个比较大的动作:产品线都校正了,该上的新车都上了;未来5年内还有三、四款新车面世。我们是做产品的公司,最重要的还是产品。
 

盖世汽车网:对,整车厂实际上就是产品公司,最重要的是其产品有没有吸引力。

郑显聪:我们在商用车方面有依维柯,你们可能比较清楚了;零部件方面是马瑞利。我们在马瑞利的力度(比较大),它还是菲亚特的全资子公司。马瑞利的采购这一部分,我也要负责。现在他们在上海外高桥。还有泰克西,做气缸体、气缸盖的,在镇江。

盖世汽车网:这个也很大?

郑显聪:对。玛沙拉蒂跟法拉利,这也是全资的。这两个品牌现在在中国都有经销商。

盖世汽车网:上回看美国的数字里面,我知道法拉利在美国的高档品牌里增长得比较快,而保时捷降得很厉害。

郑显聪:对,法拉利2006年的营业额是12亿欧元,其中净赚1亿5千万欧元。也就是说,它的制造利润是10几个百分点,这是一般的制造业不可能有的。所以在菲亚特汽车集团的整个品牌形象里,有高档的,有商用的,还有一些大众的品牌。阿尔法罗密欧算是中高级,它的竞争对象就是宝马、奥迪,但是中国人还不是很了解这个品牌形象。

盖世汽车网:是。

郑显聪:所以,为什么会有一个谈判说要在中国生产这个车子呢,就是希望把一个中高级的品牌引进来。我们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品牌,可能大家不了解,叫做凯斯纽荷兰,它在那边做农用机,做得比较好。纽荷兰原来是福特的,福特把它卖给了菲亚特。然后还有一家企业上海柯马在浦东这边做模具。我们还有一块业务Fiat Powertrain,这也是一个很强的品牌,当初通用与菲亚特合资,就很看重它——它一年能做250万套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不只用于汽车,也用于游艇、工业用途等等。

盖世汽车网:菲亚特动力总成这么好,主要是跟法拉利的强劲表现有关系,还是别的原因?

郑显聪:法拉利是一个渊源、一个历史;另外一个方面,菲亚特汽车的发展重心就是把发动机当作核心技术。欧洲的发动机,事实上除了德国企业之外,法国一些企业比如PSA的发动机就是从菲亚特买的,

盖世汽车网:还有英国?

郑显聪:但是英国的比较小,因为它的制造业不够大。真正的发动机制造强国实际上是在阿尔卑斯山一带。你看,沿着慕尼黑、斯图加特,再下来就是法国南部,然后延伸到意大利北部都灵一带。所有重要的核心技术产业都是在大阿尔卑斯山地区,然后再扩展出去。

盖世汽车网:上次菲亚特跟奇瑞也签了发动机的项目,你们的Powertrain这么强,跟奇瑞签主要是因为低端的成本?

郑显聪:我们希望用奇瑞的ACTECO发动机来刺激我们的发动机团队的发展。我们的策略是要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从中国采购的发动机不一定直接卖回意大利,可能会给我们在波兰、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或印度的工厂用。所以这样一种双方面的结合,能够让我们的发动机团队更进一步,开发出来比较有附加价值的,然后也利用奇瑞的低成本造就我们的竞争优势。

    菲亚特中国总部的成立,主要是要在管理力度上做一些改变。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在意大利把整个财务状况扳回来了。第一个能够在这边做改变的,事实上最快的就是成立全球采购中心,在这边为我们所有品牌采购,联系配套厂、政府、当地的开发区,并扭转这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我们背负的使命就是怎样重建我们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不是只靠合资公司,而主要是看你怎么样做,在中国第一个能够做起来的就是采购。我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运用我们在汽车界的经验,买到最有附加价值的产品并帮助中国的配套厂使我们欧美供应链体系得到一个最大的提升,这是一个双赢的政策。

    我们在整个中国的投资其实不只南京菲亚特,南京菲亚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上海纽荷兰机械我们是60%的控股,马瑞利我们是百分之百控股,柯马是我们的镁合金厂;我们在杭州还有一个Haveco,制作变速器的;在南京有两个,一个是依维克,一个是南京菲亚特。依维克最近才刚刚变成南维柯,把跃进的皮卡全都纳进来了,合资状态还是维持原来的50:50。南京菲亚特现在我想可能需要一些改善,我们正朝那个方向努力。我的采购中心现在要把所有这些都整合在一起,比如采购,举个例子来说,我今天如果是要买菲亚特或阿尔法?罗密欧的玻璃,我可能只买几十万台的量,但是我把依维柯的玻璃、把法拉利等相关产品的玻璃全部合在一起,就不是那个量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供求互动才是双赢之道

盖世汽车网:
我原来也做过联合采购的事情,有点小问题。表面上看,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一起集中采购,但是它们的标准、要求都有很大差异。

郑显聪: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盖世汽车网:很难说一个供应商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所以说,即使是一个供应商,它也可能是在不同的工厂来满足这个需求。它的同步协调性不是特别的高,就是说也许是这个工厂用的这个技术生产这种玻璃,那个工厂用的是那个技术,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因为量的增加而降低成本,这可能是一个挑战。

郑显聪: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小问题。当初在福特的时候,我们林肯、沃尔沃、捷豹虽然都是高档车,但是我们要求的完全不一样。但正是因为在中国设了一个全球采购中心,才有机会让工程师们在这里看到全世界的东西。比如做一个冲压件,在沃尔沃的要求是120小时,但是在林肯,做的是96小时,到了福特品牌,要求做72小时。总公司到中国看了后说,重新洗牌,大家制定一个全球标准。

盖世汽车网:所以这样的话,实际上就不只是采购部门的事情,涉及到研发部门了。

郑显聪:所以最后福特才决定,因为中国采购中心的设立,才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

盖世汽车网:这是前端研发标准的统一。你刚才讲的三个还都算高端品,相对来说还比较好统一,但是如果把法拉利和稍微低端一点的菲亚特如紧凑车型放在一起的话,那几乎是很难统一的。

郑显聪:对,这要看你的车型平台怎么样了,有时候你还得考虑到量的问题,因为法拉利和玛沙拉蒂一年也不过做5700辆,这些东西是不是值得你去折衷、妥协是一回事,但是在轻卡和轿车部分,很多量肯定可以打包一起采购的。

    所以我想要看有没有商业敏感。那么对贵公司的一些情况来讲,你们可以给业界一些建议,就是说,当这些厂商在做全球采购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很多好的意见和有价值的工程研发,不要担心说我们就是copy人家的图面做。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应该不只是copy人家的东西,当我们国家的人出去的时候,你可以提10个建议回来,比如工具箱为什么要这样搞;欧洲的设计太贵了。我们以前就做过这样的事,我们把一些工具和底盘件拿到中国来的时候,发觉供应商提的一些建议比我们原来工程师设计得还更好。我们在福特的时候已经做过这种事了。
 
盖世汽车网:其实各个公司里面,以采购为导向的流程是不是顺畅,比方说,有可能它的研发部门非常固执,你提供的东西我就是不改,那很可能最终较力的结果是这个东西采购不成功。

郑显聪:福特为了这个事,曾经开过不少人,把研发部门的头给开掉了。

盖世汽车网:我觉得这是一个战略取向问题。比如说,是不是愿意接受新兴市场的这些供应商提供的好的建议,反过来改善研发部门;还是说以研发为导向,研发的东西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做,要适合我,而不是让供应商指导我来改。你说到福特都这么改变,可见它在战略上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采购非常重视,这样降低成本,相对来说,提升竞争力。

郑显聪:对。

盖世汽车网:那类似菲亚特的欧洲企业有这样压力吗?我的概念里面一直是,总的来说,欧洲国家竞争没那么激烈,还没有这么紧迫,所以在战略上还没有那么大的紧迫感和力度。

郑显聪:正确。但是这几年来,经过几乎快破产的教训,在2003至2005年之间,菲亚特的整个经营团队完全改变了心态。其他的,奔驰、宝马,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愿意把中国做的东西,只要在中国测试ok就approve了,大部分德国公司还是要拿回去做试验。

盖世汽车网:所以采购的链条特别长。

郑显聪:但是菲亚特之所以愿意请我,是因为我在北美福特有这样的经验,希望我用美国式的管理来经营。所以能够让我有时间做这个改变的话,我愿意尝试,我当初就接下了这个工作。

盖世汽车网:是。我觉得这个很重要,首先它集团的战略上,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意识,否则就会非常难做。

郑显聪:肯定有的。

盖世汽车网:我一直在观察,实际上博世这个一级供应商实际上一直经营得比较好,稳健也很挣钱。但是实际上,博世很早就开始在中国采购了,而且在现在一级供应商里面,可能比有些美国的采购量还要大。在我们刚才讲的这个里面,它不是属于经营有压力的,但是它也在做。那么它是不是很早就在战略上改变了,不是被动的应对这种为了降成本而做的策略,而是很早就把它作为一个成本基地来利用,最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郑显聪:我想博世有它的急迫感,它当年在中国做了很多投资,它也知道要运用中国的优势,像博世跟联合电子在上海的投资,做ECU的。另外一个,博世本身有技术上的优势,前一阵子,北美三大整车厂与欧洲的整车厂把核心技术都给了博世,包括发动机的共轨技术。整车厂本身赋予了博世或西门子这种比较大的一级供应商很多的这种技术能力。

盖世汽车网:对,博世的利润,从它的财务报表来讲,比它的整车厂高得多。

郑显聪:是呀。但是博世有10年前的使命感,所以它做得比较好。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中国供应链的品牌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公司的激发,激发一个活力,因为毕竟做这个方面的人比较少。

人民币升值不会影响中国采购

盖世汽车网:
现在中国采购的一个话题就是,人民币在不断的升值,那中国的采购还到底有没有吸引力?也就是说,每年工厂降低的成本的速度,有没有可能跟的上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郑显聪:我倒不担心这个,说真的。以前我们很多原材料因为都是要进口,国外的东西还是比较放心的。事实上,中国的原材料,除了煤比较有竞争性,咱们油也是进口的,咱们很多矿砂也都是靠国外。

盖世汽车网:钢材其实有些低端的是可以满足的。

郑显聪:是,没错,但是大部分原材料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产品,你可以做好调控。比如说,实际上我可以在迪拜(Dubai)买到很便宜的铝,因为主要是电费的问题。我不认为人民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能不能提升我们自己设计的能力。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秦皇岛,或者说在六丰买了很多铝圈,但是这些铝圈说实在就是来料加工,完了再出口;我们的附加值在哪里呢?我们把铝圈分成两块:原料部分与加工过程的附加值,中国是在赚加工过程的钱。人民币升值的一个结果是购买原料的汇率损失并不是那么大了。所以我觉得挑战是咱们怎么样把好的产品做成世界性产品。现在几乎所有的铝圈、音响用的喇叭,很多传感器等全部都在中国做。

盖世汽车网:这实际上也涉及到对供应商的管理?也就是说供应商要以我们采购商来组织最终的产品与原材料。

郑显聪:所以我有一个原材料采购,我帮供应商买材料,因为我知道筛选供应商是比较弱势的。

盖世汽车网:是,如果一个大的买家来做这个,可能会好得多。国内供应商自己单个的采购能力没那么强。

郑显聪:所以你讲的这个担忧没有错,但是人民币升值你也没办法,它就是要上去。人民币升值,表示我们中国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会改善。

盖世汽车网:那反过来,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会相对降低了。

郑显聪:对呀。

盖世汽车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挑战就是,我们现在也很头痛,实际上国内OEM市场增长太快了,搞得这些供应商生产能力不够,现在可能无暇来做一些国际买家的询单。现在怎么样把供应商的吸引力转移或者吸引它愿意跟我们来合作,这个可能是一个挑战。
 
郑显聪:其实供应商可以分3大类,有外部投资、合资与完全中国本地企业。让它们三驾马车同时进行、各显神通,做不同的报价;在报价的同时,它要给我们展现出它最拿手的东西,比如说它的生产能力,或者它的大批量生产能力,或者是在技术方面有怎样的附加价值。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则按照能够完全符合我们客户需求的去操作。我觉得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最好的状态。

盖世汽车网:以后会不会改变呢?

郑显聪:我不认为会改变的。我们实际上还做中间商,因为中国厂商拿走了订单,国外厂商急了,我们帮它当红娘。他们想要来这投资,没关系,你可以找国内企业合资。大家双赢嘛,量做大一点,你把美国的量或者欧洲的量全部拿过来,然后合资,在中国的工厂做大。所以我比较不会担心国内供应商的生意太忙了,没时间做;你给它订单,没有人会拒绝的。而且有很多华尔街的银行家拿了钱排着队准备要进中国,每一年我大概要接待四五个这种投资团,他们都是要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你不要担心没有生产能力,只是担心没有订单而已。

盖世汽车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如果整车厂或一级供应商到中国来采购,这会给本国的原来给它供货的供应商很大压力,意味着这些供应商订单减少,那可能也会到中国来采购。实际上它们真的能在中国采购成功的话,它也会把成本降下来。但如果这样的话,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情况,原来供应商的成本降下来以后,整车厂就不用再到中国来采购很多呢?
 
郑显聪:不,不。事实上,在全球采购的策略里面,中国和印度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在欧美问他们一级供应商报价的时候,我要知道你的中国成分是多少。如果他们告诉我,今年降价5%,那我也要知道你有百分之多少价格下降是从中国来的?比如,如果博世要交给我们一个ECU产品,它如果有30%比例是在中国采购的,我就会去看这个比例是不是能够再扩展到50%或更多。因为供应商也有自己的全球策略,比如为了养活印度那个快倒闭的工厂,他要把另外30%的量搬到印度去生产。那我们买家会说,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你要这30%全部都移过来,变成60%都放在低成本区域。我们在总部已经这么做了。

盖世汽车网:很有意思。

印度与中国有多远?

盖世汽车网:
看中国和印度时,你会发现,两个都是大的新兴市场。实际上我们了解到,实际上印度的制造能力跟中国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郑显聪:对对。

盖世汽车网:但它多大程度上,能够跟中国有一定的竞争?

郑显聪:我想主要是印度国内市场容量还不足以造成一个平台,让它做大量的出口。中国做大量出口,就是因为中国国内的量把厂家的生产能力培养起来了,并且经验比较充足。在印度,有一些部件是可以的,如锻造件、一些机加件;但是印度的内饰件、一些化学品、电子产品就比较没有竞争优势。我觉得印度还是可以创造附加价值的,比如说,它们软件开发的能力,做软件管理的能力,这个对中国某些电子产品可以起增值作用——程式在印度写,写完了以后在中国制造。

盖世汽车网:嗯,就是说近期印度对中国的供应市场不会形成威胁?

郑显聪:不形成威胁。小部分的机加件是,但只是良性的竞争。

盖世汽车网:那多少年之后可能会形成威胁呢?

郑显聪:那要看它的量什么时候上来。印度如果在2015年真正形成一个500万量的市场,就有实质性影响了。事实上中国真正成为全球采购也是在

盖世汽车网:在这一两年

郑显聪:500万量形成之前还是……假设中国现在到了1千万量,那就真正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那印度现在才……

盖世汽车网:它总共才200万不到,就轿车来讲。

郑显聪:而且都是低端的。我想它要真正成熟可能还需要七八年时间。

盖世汽车网:那中国供应商的好日子还有七八年好过。

郑显聪:但是要有那个急迫感,

盖世汽车网:是。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盖世汽车网)

人物访谈,请联系021-51699066-863,或Email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4/071027242724729.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