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5月5日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了合资发展的道路。合资的26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26年,销量从从1983年的24万辆到2008年的938万辆,增加了38.1倍;工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97亿元到2008年的11478亿元,增加了117倍,合资为中国的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汽车市场的急速扩张,汽车产业的自主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化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发展自主品牌就是汽车产业的自主化。殊不知这只道出了自主化的一半,笔者认为,自主品牌 自主研发,两者的共同发展才是自主化的真谛。
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外企“本土化”之间的区别
首先应该明确,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是从不同层面来审视产品。品牌侧重于营销角度,它可以形象的理解为车标、车前悬挂的logo。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首先应强调自主,也就是说产权强调自我拥有,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而研发则侧重于技术角度,它可以理解为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资源,对先进制造工艺、核心技术、开发平台的追求。这一追求的结果是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自主开发是自主品牌的基础,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而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则是自主开发的目的,也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载体,没有产品化、没有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将毫无意义。
在中国,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更多的是被另一个名词——外资企业“本土化”所偷换。管理学上所讲的“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而我们这里所讲的外资本土化侧重于技术和开发的本土化。比如车型外观改进、配置调整、部分零部件的本土组装、开发等。很明显,这样的“本土化”并不会涉及核心技术,而且开发的过程中,技术外溢几乎为零,这样的开发对于国人的技术进步几乎没有什么帮助。本土化,完全不等于自主开发。另外,合资企业本土化开发的产品市场扩大,增强的是合资品牌的影响力。自主品牌汽车受其挤压,生存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成长道路也越发艰难。本土化,与打造自主品牌也完全是两个概念。
缺乏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化,要仰仗的正是那些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奈何这样的品牌在目前的中国太少了。
以乘用车为例,眼下各个集团、企业出于各种考虑都在推出自己的自主品牌车型。这也制造了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一派繁荣。据鸿锐新思咨询管理公司的数据统计,我国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近三年在逐步提高。05年为28.5%,而07年这一比例增至了29.99%。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所谓的自主品牌,真正是靠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来自于其他渠道。比如请国外代为开发的有哈飞赛豹(意大利开发);在国外平台基础上开发的有一汽奔腾、上汽荣威、名爵;参照国外车型自己设计的有比亚迪F0、F3、奇瑞A3、吉利远景等。真正意义上依靠自主研发进而建立自主品牌的企业几乎没有。
自主品牌缘何缺失自主开发?
对于国内出现大量的这些缺失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笔者将之定义为“空壳的自主品牌。”那么是什么导致中国车界出现了如此多的“空壳自主品牌”呢?这应该从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努力做自主品牌?不外乎四个原因:一、企业确实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努力追求技术独立;二、企业塑造品牌影响力的需求;三、政府的压力;四、企业对政府鼓励自主品牌政策的附和,这类企业感兴趣的是政府对于自主品牌给予的政策、资金的支持。
其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企业的自主品牌都没有自主研发支撑,而成为了“空壳”?这样的原因有三个:一、企业实力不足;二、开发自主品牌并非自愿,所以即使有实力也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三、企业对品牌影响的理解有误,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短视行为。
实力不足,让那些追求技术独立的企业陷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他们只能部分研发,大部分还得靠进口和借用平台。而对于受政府压力而进行自主品牌开发的企业,其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不情愿”。既然是非自愿的,那企业自然不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在研发上。因为相对而言,买一套技术、改造一个平台的花费要少的多,而且产品同样可以挂上自主logo,何乐而不为?
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是对品牌的塑造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有自主品牌发布,就可以让消费者看到自己强大的研发能力。真正的品牌是要经过时间和市场考验的,那些靠引进技术、甚至代为开发的产品,只是在自欺欺人,品牌生命力定然不长。消费者也不会拿出对真正自主品牌的支持热情来支持这些为了树立品牌而生造出来的“空壳自主品牌”。
做强自主研发、发展自主品牌,对于单个车企而言,意味着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而言,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则意味着产业安全、产业独立。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走入“空壳化”,成为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悲哀,也是所有车企都该深思的问题。扎实的做好自主研发,做真正的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方可实现,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3/1607423242325859660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