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五项举措中,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成为仅次于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救市政策被再度提及。规划强调指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尤其是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而政府的这一引导性举措,究竟会给整个汽车行业重组带来多大的震荡,有多少国内汽车企业跃跃欲试?盖世汽车网为您详细解读。
根据2007年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要形成一到两家年产200万辆以上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形成几家年产100万辆以上的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其余的数十家中小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年产销不足10万辆的小型企业,处在被收购、重组的阵列中。目前天一(天津夏利与一汽集团)、上南(上汽与南汽)的重组案例应该是相对较为成功的,而后来者是否能居上,暂时难料。
好事多磨—东风收购哈飞
去年一场涉及东风、哈飞、PSA、中航二集团等多方参与的"多角恋"被媒体报道的热火朝天。我们知道,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在去年8月份左右合并重组为新中航后,重新整合了汽车业务,隶属二航的哈飞汽车将和昌河汽车一样被纳入新中航。再加上PSA的半路杀出,业界高度关注的东风汽收购哈飞一事在这一背景下被搁浅。但也有业内专家认为,中航继续做汽车业务困难重重,"并且与国家目前主导的汽车行业整合重组思路不符"。照这一说法,东哈之恋依然曙光在前,毕竟好事是需要多"磨"的。
多管齐下—长安整合昌河、哈飞 与中兴合作
去年11月初,有媒体报道称,工信部目前正暗推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哈飞汽车和昌河汽车。,并把昌河、哈飞变成其子公司。由于长安、哈飞和昌河均属于央企下属企业,因此整合不会受到地方政府干预。按照工信部设想,整合后,长安将打造成"百万级微型车大企业集团",微型车产品系列更完整。按照07年产销量,哈飞和昌河总共接近40万辆,加上长安80万辆,重组后的长安将超过120万辆,稳妥地进入国家鼓励行列。但此消息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盖世汽车网将持续保持关注。
而此前,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长安与中兴的合作已于去年10月尘埃落定。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长安将借助中兴在皮卡方面的产品优势开拓海外市场。而关于长安和中兴是否可能有更深层的合资合作,两家公司还都未给出明确答复,但都表示"不是没有可能"。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为日后有可能的重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被泼冷水—广汽并购华晨,无功而返
早前,在国家相关主管部委的协调下,广汽高层与华晨高层进行了象征性接触。但春节前,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在沈阳接受媒体采访时却正式否认了华晨和广汽集团重组的可能,坚称"华晨汽车要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不会与其他企业合并和重组"。怀揣"现金"的广汽集团"北上沈阳重组华晨"的计划,被泼了一脸冷水。
据媒体推测,导致华晨作出这一决绝举动的幕后原因,是辽宁省政府并不希望华晨离开辽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很少有不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考虑的)。一方面国务院大力提倡要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从中作梗",不知是谁之过。
实践者—北汽重组福汽和长丰
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2月6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北汽控股要在2009年打造千亿元企业集团。而支撑北汽控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将是和其他企业的重组。目前,北京控股重组的对象确切集中到福汽集团和长丰汽车两家身上,只等政府最后的审批。尤其是福汽集团,与北汽控股这家最有渊源的企业进行过多轮接触,因为双方都是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以及三菱汽车在中国合作伙伴,外方伙伴也一直有意双方重组。如果此次重组最后能开花结果,将是对政府呼吁汽车产业重组最大的响应。
后记:
从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兼并与重组是促使汽车产业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这是由汽车产业的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综合产业,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实力有着深厚积淀的汽车生产厂商才能在长期的激烈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汽车业中形成竞争力,就必须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兼并重组,成立能与世界汽车巨头直接抗衡的大型汽车集团,这样我国的汽车产业才能逐步走向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2/1804295329535508126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