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凤英
:在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的测试现场,长城精灵在所有的测试选项中,得分都获得了前三名,这让所有的评委都觉得很好奇,长城做车真是越做越好了,您在做这款车的时候,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吗?
王凤英:我们当时要进入轿车领域的时候,也做了很多思考,到底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小,这是一个定位问题,当然做大做小还有一个质量定位的问题,我们当时想定位一定要更精准一点,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做精品车,初衷就是开始从小排量车做起,我们原来是做SUV的,考虑到能源需求越来越紧张,小排量车将来也会在家庭消费领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我们就决定从小的开始做起。至于什么叫质量好,一个标志性的就是能不能满足出口市场的需求,能不能满足全球法规的需求,我们就将这款车的概念定位于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一款精品小车。当时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
:那么您进入轿车市场之后,您觉得您收获了哪些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王凤英:我觉得经验很难说,实际上体会很多,我们可能预计的小排量的汽车份额在三到四年的时间内会有一个的提升,会在市场充当一个主导的地位,而这个三到四年的时间实际上也是我们同步开发的一个时间,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小排量车并没有在这段时间内成为市场的一个主导,这是我们感觉特别深的一个地方,这也是我们意外地一个收获,也算是一个教训吧。当然我们也在思索,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顺应世界的潮流和趋势的发展,为什么对小排量车没有那么大的热衷,仍然是买大不买小,这跟我们市场的预期有点差别。另外我们觉得,转变中国消费者对小排量车的观念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这个难度就是说以往的过程中大家都认为小排量车就是低质低价的,所以当我们打造的精品小车进入市场之后,没有人来关注这种升级的价值,没有很快的被消费者认同 。这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第一款精品小车就是质量过剩,超出了消费者的预期,没有达到我们对预期的预计。
:您觉得长城定位的打造精品小车的概念和定位,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是不是有偏差的?
王凤英:也许是我们的理念更超前了,还是我们对市场的预期超出了市场的实际,应该说任何一个市场都是由不同的细分市场组成的,在小排量车的市场领域,也应该是由精品小车和低价小车这两个不同的区间,我们所认为的这种偏差,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或者意识到更多的消费者对精品小车对高品位的小车有非常大的购买热情,这是我们没有预计到的。因为在国外,精致的小排量车是非常受欢迎的,特别是在欧洲这种成熟的汽车市场。但是在中国发展了20多年后,小车并没有成为主导,而且小车市场上充斥的低价低质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我们认为转变观念,总得有个开始,但是这种开始的时间,可能我们估计得不是很准。在这个市场区间内,消费者的实用观念还是比较深,追求品味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从营销的角度来说,改变消费者的观念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从中国汽车的未来发展来说,或者说未来的出路来看,我们认为走精品之路仍然是必须的,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路径选择。
:分析市场上的一些自主品牌车型,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好车不好卖,您认为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在这方面有一些问题?
王凤英:市场结果的出现肯定有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营销,营销作为一个打造市场的基本手段和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认为核心的还是对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这件事情总要有人来做,总得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耐得住一种压力和寂寞,虽然精品车有着同样的问题,但是如果大家都去做低质低价的小车,这虽然在表面上符合市场的一些需求,但是市场也需要精品车的出现,也需要人去打造精品车,而且中国汽车业需要人去做质量提升上的先锋,也需要有人去树立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精品概念。因为中国汽车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中国汽车要想走出去,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作精品车,真正建立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所以我认为,即使现在精品车在市场上表现得不尽如意,但是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一个值得去追求的路径。因为要想做汽车,就得有长期的战略,不能仅仅追求市场上一时的得失和虚假的繁荣,不能仅仅追求量,追求品质才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现在一种理性的思考。
:现在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路径,长城现在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您认为长城汽车有着哪些自己的优势?
王凤英:我觉得长城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产品上就是我们能做到精品,我觉得我们跟其他自主品牌的一些产品能够体现出一种比较大的差异,就是说长城能够在自己的每一款车上体现出一种精品的价值,而且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跟自主品牌的同类产品竞争,我们要做到的是能够真正跟合资品牌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就是说我们要达到我们在国际市场跟洋品牌竞争的品质和品位。我们这么做,可能在量上来说,短期内不能有大的突破和提升,但是如果我们在品质上领先,或者说我们能够最早的贴近国际市场的要求,在国际市场能够建立中国车口碑的话,长城汽车追求的最大价值也就实现。
(本文作者为《汽车观察》特约汪涛,转载请注明来源——盖世汽车网)
(相关问题请联系021-51699066-8863,或Email)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1/1609073673650006497.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