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五)
编者按: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成熟的市场两大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增长率与高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这几年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集中度还不是特别高。从这两点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属于新兴市场,但一些主要的市场特征已经向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准成熟市场”。在由新兴市场向“准成熟市场”转变的阶段讨论将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大变局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贾新光老师,还有我们业内的专家钟师,另两位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办人及主编贾可,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参加今天话题的讨论。
盖世汽车:去年上南合并大案在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现在这起并购案中领导层的换血工作即将完成,即将进入尾声,而业内另一起并购案东风——哈飞提上台面。这些并购重组固然有政府的推动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市场因素在里面。这样的并购目前会不会大面积的发生,是否意味着弱势品牌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呢?
钟师:能够完成这样大规模并购的企业国内屈指可数,大概不超过七家。其他的二三线的汽车集团可能慢慢地被并入他们的版图。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大企业的集中度,减少小企业的风险。这个过程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但是2007年12月份上南并购成功使重组进程加速。对很多企业而言,并购也是规避政策风险的有效手段。
盖世汽车:贾新光老师您看兼并重组进程会不会明显加速?
贾新光:汽车行业兼并重组进程的确在加剧,但并不意味着会成为潮流。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强调“关停并转”,这些被“关停并转”的企业中有的值得你去兼并重组,有的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企业间兼并重组更加看重实质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壳”的因素存在。上汽为什么愿意并购南汽?除了品牌资源,上汽更看重的是南汽的商用车产品资源与营销网络。
盖世汽车:兼并重组既然已经加速,会不会导致在未来的两三年中出现更高的产业集中度呢?
贾新光:国内市场的蛋糕还在继续膨胀,很多企业依然活得很好。对很多企业而言还不到非得被兼并重组的地步,这样的企业往往要价很高。
贾可:最近有一个评论叫《沙上难筑城堡》,我讲了上南合并激发重组神经。但是从散到大再到强,中国汽车的强不能简单地依靠兼并重组这种发展路径。我的意思是虽然上南合并可能会激发出一股兼并重组的潮流,但做大和做强是两码事。
贾新光:中国汽车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合并成两三个大企业就成世界汽车强国了。所有的叫花子集合起来形成的丐帮,也不过是散兵游勇而已,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贾可:我刚刚就是讲大的集团公司包括小的企业,有时候理性的来分析的话,可能大的集团企业的研发能力不一定比小公司的研发能力强,他可能大的兼并小的,并不一定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可能反而会变得更乱。产品线管理、研发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大的企业不一定都不具备,他表面上有钱,但是多个企业简单叠加起来会把局面搞得更乱。
盖世汽车:成熟市场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强势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强者恒强,弱者则慢慢被淘汰掉。在中国目前的趋势下,弱势品牌会在多久被逐步并购或是消失呢?
贾可:我觉得在五年之内会有较明显的市场表现,但是现在还为时过早。
钟师:大企业会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信贷等方面也会容易得多。很多企业做大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多的政策好处和发展空间。
盖世汽车:曾老师您认为比较弱势的品牌和弱势企业在未来的五年内会不会出现批量出局或是被并购的状态?
曾志凌:我认为5年之后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大企业对互相兼并的游戏比较谨慎。中国市场最具活力的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他们在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比大型企业或者说国企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未来的5年里,一些久居二线的汽车企业会面临危机,例如东南汽车、昌河铃木等。
盖世汽车:也就是说我们走自主研发的这些企业仍然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曾志凌:他们从无到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研发能力。而一些老国企在管理方面和营销模式上非常僵化,从一汽的红旗品牌的研发与市场运作上便可见一斑。
盖世汽车:上一章中讲到新进入者是越来越困难,并购会加速。那么从并购发生到步入加速期是不是会有三道五年的相持期?
曾志凌:对,打的是持久战,毕竟国内市场还有相当可观的规模。
贾新光:关键是GDP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盖世汽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非成熟市场的特征,市场还在高度增长,所以还有生存的空间。
贾新光:对。
贾可:这对那些大企业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错过了这段三到五年的黄金时期,接下来就比较悬了。
曾志凌:我们做过这方面的预测,五年之后国内汽车市场增长率可能会下降2%到4%,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井喷”。到时候,大规模的兼并重组高潮将会出现,包括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盖世汽车:那么是不是说市场就像股票一样,会出现阶段性的波动情况?
贾新光:汽车市场和股市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股票表现取决于外部环境,汽车市场特征是硬性的。
曾志凌:往下的波动应该不太可能,可能表现在增长率上。
盖世汽车:我们看到之前巴西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贾新光:日本和美国市场也出现过这样的局面,但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比较稳定,这些年很多的预测都比较准。
盖世汽车:那么假如一旦出现经济增量放缓或是其他更恶劣的情况,弱势品牌出局的可能性会不会明显加大?
贾新光:即便是在07年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也有很多企业出局。整体增长并不代表每一个个体都增长。
盖世汽车:好,我们总结下这个话题:上汽南汽的重组将加剧汽车行业整合的进程,但是大企业对兼并重组相对还比较谨慎,而久居二线的弱势品牌将面临生存危险。一旦市场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4%左右的速度后,兼并重组会异常剧烈。而这一变化在五年后将会比较明显。
请各位继续保持关注,也请读者或业内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任何意见或反馈,请在下面评论留言,或发邮件到autobiz#gasgoo.com(请将#换成@)。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三)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四)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六)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七)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八)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九)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附:盖世汽车网专家简介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钟师 早年曾在研究所从事6年技术工作。九十年代初进入韩国大宇集团北京办事处任职7年,负责大宇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开拓、主管大宇汽车对华大宗政府进口贸易和日常汽车相关业务的管理。九十年代末开始以汽车业独立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主流经济媒体和主要行业媒体发表大量涉及汽车行业各方面的文章,并参与过许多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文章策划。间或应英国、法国的行业和综合类杂志约稿撰写过专题文章。 曾志凌 Global Insight汽车事业部中国区代表、高级分析师;曾在福特汽车工作。Global Insight由标准普尔汽车事业部DRI和美国的沃顿经济计量协会WEFA合并而成,做汽车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提供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汽车市场未来15年左右的分析和预测。 贾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曾为《环球企业家》杂志资深经济新闻报道者。为更好记录汽车产业的历史,贾可辞职创办自己的汽车专业杂志《汽车商业评论》,获业内好评。他长期关注中国汽车行业变迁,不仅对汽车产品本身颇感兴趣,更对围绕汽车的人与事、公司与产业、现实与未来充满激情的关注和严肃的剖析。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0/240438453845.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