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汽车行业新进入者成功几率在减小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四)

盖世汽车网 2008-10-24 16:38:15

编者按: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成熟的市场两大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增长率高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这几年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集中度还不是特别高。从这两点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属于新兴市场,但一些主要的市场特征已经向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准成熟市场”。在由新兴市场向“准成熟市场”转变的阶段讨论将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大变局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贾新光老师,还有我们业内的专家钟师,另两位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办人及主编贾可,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参加今天话题的讨论。

盖世汽车: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市场特征: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壁垒越来越高,新进入者成功系数是否越来越低?

贾新光:伊朗霍罗德(IKCO)曾经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现在基本偃旗息鼓。国内市场壁垒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市场留待给新进入者的空间越来越小。

盖世汽车:那么就意味着现在车企数量不是做加法的时候,而是做减法。

贾新光:大家都在谈论一个热点——重组,就是减少厂家数量。

盖世汽车:那么新进入者究竟还有多大发展空间,例如菲亚特还在寻找机会,力帆、比亚迪、江淮、青年莲花等新进入乘用车市场的企业,他们的成功机率有多大?

贾可:我认为,任何一个市场都会留有机会,全球汽车工业不可能被几个大公司瓜分掉。

很多企业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并试图进入分的一杯羹。研发方面确实可以先花钱购买外国资源,但是不可否认,新进入者建立自己的供应商体系和经销商体系将越来越难。另外,新进入者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我们看江淮有商用车业务支持,长城有SUV来支撑,而比亚迪电子的盈利能力很强,青年则在客车方面做的很好。这些能多多少少给他们在发展乘用车业务时给予一点支持。

新进入者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活下来就必须有过硬的本事。研发能力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比亚迪想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突破。除了技术上的突破,研发、采购与营销都必须有较强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将这些能力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否则只是一方面强也没用,菲亚特在中国的境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能够吃一堑长一智。

盖世汽车:如果我们将成功定义为占据某个细分市场的前三甲,对新进入者而言,这样的成功几率是多少?他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达成战略目的呢?

钟师:不管是国外新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企业,还是国内其他行业企业转型做汽车的,想要在某一细分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困难程度会越来越大。新的品牌不会有任何优势,这就要求它在营销或者其他方面有过人之处。不仅仅是这些新进入者必须这样,还包括被边缘化的汽车厂家,如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等。外资品牌重新崛起或后发取胜的难度相对自主品牌会小一些,但是整个汽车行业做减法的时代已经来临。

贾新光:我最近听到一个消息,保时捷增持大众股份,要达到控股大众汽车的目的。我认为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保时捷为什么不去想自己重新做大众化的汽车市场?第二,为什么他想买大众而不是别的被边缘的像捷报、路虎等企业?他这是想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购买比较在市场中有地位、有竞争力的公司。这就是保时捷的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想进入这一行当的人或企业去思考。

盖世汽车:曾老师您认为新进入的企业胜算何如?需要要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曾志凌:我认为新入行的企业还是有胜算的。国内市场业内还存在很多比较弱小的企业就说明了这点。但是新进入者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求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供应链的控制能力,经销商的培养能力,还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各个环节只要有一块短板,都将导致不可预期的不良后果。例如陆风,他们在国内开发出许多新产品,研发方面过关,多年的制造经验在生产品质和管理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些新车型年销量才几百台。我认为问题出在营销上。市场营销没能跟上,导致新车型光有投入没有回报,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这一点应该向比亚迪汽车学习。

贾可: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在初期一些基础性工作相当重要。比亚迪的成功在于F3车型的特殊性,这为营销做了很好的铺垫。很多中国企业不重视做营销的基础工作,包括经销商建设,服务提升等。你去4S店体会一下就能感觉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另外,体现在产品上的功夫也有待加强,自主品牌产品性能上可能和合资产品差不多,但是往往有许多不拘小节的东西影响了消费者的热情。基础东西如果不花大力气去做的话,肯定难以适应市场环境。

贾新光:我同意贾可的看法。比亚迪F3技术上没有太多过人之处,这在于他在营销上做出了特色。而他真正有过人之处的东西还没有拿出来。

盖世汽车: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总结这个话题的结论——现在总的趋势是新进入者取得成功的概率在减小,但是市场永远不拒绝新进入者,而且肯定有推成出新的人出现,所以新进入的企业把握好机会还是有一定的希望,但是总的趋势毕竟还是朝着兼并重组、竞争者越来越小这个趋势在发展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请各位继续保持关注,也请读者或业内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各位继续保持关注,也请读者或业内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任何意见或反馈,请在下面评论留言,或发邮件到autobiz#gasgoo.com(请将#换成@)。

(关于第五个特征的深入探讨,敬请关注明天的热点话题)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三)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五)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六)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七)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八)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九)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附:盖世汽车网专家简介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钟师 早年曾在研究所从事6年技术工作。九十年代初进入韩国大宇集团北京办事处任职7年,负责大宇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开拓、主管大宇汽车对华大宗政府进口贸易和日常汽车相关业务的管理。九十年代末开始以汽车业独立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主流经济媒体和主要行业媒体发表大量涉及汽车行业各方面的文章,并参与过许多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文章策划。间或应英国、法国的行业和综合类杂志约稿撰写过专题文章。

曾志凌 Global Insight汽车事业部中国区代表、高级分析师;曾在福特汽车工作。Global Insight由标准普尔汽车事业部DRI和美国的沃顿经济计量协会WEFA合并而成,做汽车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提供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汽车市场未来15年左右的分析和预测。

贾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曾为《环球企业家》杂志资深经济新闻报道者。为更好记录汽车产业的历史,贾可辞职创办自己的汽车专业杂志《汽车商业评论》,获业内好评。他长期关注中国汽车行业变迁,不仅对汽车产品本身颇感兴趣,更对围绕汽车的人与事、公司与产业、现实与未来充满激情的关注和严肃的剖析。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0/24043807387.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