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汽车将走向机器人化 软件也需进行磨合

盖世汽车网 综合报道 2008-07-15 09:31:29

日经BP社报道,——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移动手段)。

首先,汽车可能会像丰田汽车根据个人移动概念开发的“i-unit”那样,成为单人乘坐、比现行汽车更加轻巧的交通工具。

之后,我认为机器人化将成为汽车的发展目标。丰田和本田之所以开发机器人,是因为其中存在必然性。至于具体的机器人形态,应该与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完全不同。虽然有可能出现人型机器人,但动画形象“高达”那种人类乘坐的可移动个人机器人更加可行。

制造这种个人机器人需要工业机器人和汽车两个领域的技术。如今,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工业机器人为了确保安全,一般不让人靠近。但是,开发不能靠近的个人机器人没有任何意义。“与人类接触最为密切的机械”是汽车。因此,在汽车中培养出的安全思路和技术非常有助于机器人制造。

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开发个人机器人相当困难。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汽车有时会成为危险的机械,比如每年都有很多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在汽车问世的一百多年前,对于安全的思维方式与现在完全不同,社会允许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如果今后出现护理机器人,一旦发生事故,护理机器人产业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建立。

机器人

高田 广章。生于1963年。1996年获得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信息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信息工学系讲师,2001年任副教授。2003年担任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信息科学研究科信息系统学教授至今。兼任TOPPERS协会会长,嵌入软件管理者技术人员育成研究会(SESSAME)理事,嵌入系统开发技术研究会(CEST)会长。

——现在的汽车设置了在碰撞时缓和冲击、保护人身安全的缓冲区。如果把这一技术应用于机器人,人类应该可以避免在碰撞时受伤,或者机器人周围有人时,可以避开周围的行人。

一位开发个人机器人的汽车厂员工曾经说过:“即使撞到人,对人带来的伤害也很轻微”。因为“碰撞”一词是汽车厂商的大忌,我当时很吃惊。但是,这句话中蕴含了“通过消除碰撞伤害,实现能够载人行驶的个人移动工具”的意识。这大概也会涉及到汽车的机器人化。

——从产业结构上考虑,随着电动汽车(EV)的实用化,有可能出现有马达和充电电池就能造汽车的极端情况。这样的话,汽车产业会不会陷入窘境?

对于是不是有了马达和充电电池就能造汽车,现在还难以判断。我经常把产业分为“组合型”和“磨合型”,汽车是磨合型产业,产品并不是通过组装部件制造的。如果电动汽车只靠组装部件就能保证质量,那么真的就是只要有马达和充电电池,谁都能造汽车。

——至少与发动机相比,马达的磨合更加容易。

没错。那样的话,一个可能性是磨合部分全部进入软件。也就是汽车的所有部分都实现电子控制,磨合要素从硬件向软件集中。

当然,硬件与软件是一起产生价值的,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此前硬件是价值的载体,今后,价值将逐渐向软件转移。(:鹤原 吉郎)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7/150853575357.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