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Gasgoo night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
  • dive into the Chinese auto market and supply chain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网联 > 正文

盖世汽车宋佰成:《智能座舱技术产业报告》解读

盖世直播君 2019-05-10 10:11:22
核心提示:“2019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论坛”现场实录!

2019年5月9日,由西部数据公司与盖世汽车联合主办的2019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论坛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集了行业领先的汽车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汽车制造商和行业分析师,旨在为行业搭建一个技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话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商务生态圈。下面是盖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宋伯成在论坛上的发言:

非常感谢,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智能座舱主题的报告。包括主要是三大部分,首先从智能座舱发展背景切入,进一步看下现在智能座舱里关键部件发展情况,最后简述一下基于用户体验的车联网服务。

盖世汽车宋佰成:《智能座舱技术产业报告》解读

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现在发展的非常迅速,市场、消费、供给,还有成本都将成为重影响的因素,推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跨界技术不断融入到汽车领域,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的产品本身也在不断的革新、升级,为用户创造新的服务和价值。

那么同时,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也创造出了更多的新机会,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化新技术也成为了包括主机厂、零部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面对这些新的发展机遇,产业链相关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应对这场出行变革和技术变革。

从政策环境来看,智能网联融合了多个行业、多门学科。那么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也是推出了相关的指导性的政策。例如2018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车联网的发展行动计划,计划中也明确了两大发展目标,时间节点是2020年和2020年以后以后,第一个发展目标中比较重要的是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要达到30%,L2功能的搭载率要达到30%以上,具备网联功能的智能化终端搭载率要在60%以上。对于产业链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是扩大用户的规模,那么像出行的服务商和平台,在采购运营车辆的时候会优先去考虑选择具备网联化的功能车辆,短期内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对贡献更多的份额。

受益于汽车电子的应用,产业利润从以前的单纯生产制造提供单一的产品,逐渐的向提供数字化服务、出行服务的方向转变,我们现在的汽车内饰产品,已经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包括显示、操控、人机交互模式等。

我们认为智能座舱有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主要是去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功能或者是分散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去提升它的性能,改善人机交互的界面和友好方式,并且为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的服务。

未来,我们认为智能座舱可能是满足场景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自动驾驶的成熟,人类驾驶操作就交给了机器,更多的是在车内享受自己的生活,并且车可以是一个办公场所,也可以是家庭娱乐设施,也可以是一个餐厅等等。细化角度来看,第一是碎片化的信息的整合,并且不断的去提升它的性能与辅助驾驶进行融合,未来,智能座舱与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相融合,并且自动驾驶将会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汽车电子架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分布式的ECU电子架构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的需求,集中式的控制,包括以太网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最优选择。其他方面,在动力系统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内燃机变成了电动机,底盘的控制系统,原有的机械架构变为了线控的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自动驾驶的车辆具备的能力也越来越完备,搭载的传感器所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多,要求了汽车需要拥有高算力能力。ADAS阶段,基本上是保持现有的水平,但是很多的厂商现在也开始引入计算平台,面对L2.5级以上自动驾驶,基本上都会用到计算平台,去满足未来驾驶的需要。而数据管理,我们认为也是对于实现自动驾驶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那么面对海量的数据需求,比如说像环境感知,多传感器的实时数据进入到车内,AI算法模型,深度学习基本上都需要存储的硬件。车内体验,比如说多模交互,可能需要存储本地的一些例如语音库等,并且车内还需要内置OS系统和APP。仪表的数据对于存储也是非常重要,包括车里还需要存储各类的地图数据,而技术角度出发,目前e.MMC并口协议基本上能够满足现在需要,未来的话,技术路线逐渐会向UFS串口协议和PCIe等方向发展。随着车内的存储硬件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单车存储硬件的成本在不断的增加。2017年的单车存储硬件成本是在20美金,未来将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单车需要配备32GB的DRAM和200G的NAND FLASH才能和它的功能进行匹配。

智能座舱关键部件发展,我们从液晶仪表讲起,未来有两大发展方向,第一是横向的发展,第二是纵向的发展。横向发展主要是与中控屏幕或者是副驾驶屏幕进行连通,通过贴合技术或者结构件把他们连成一个整体,现在很多的车企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应用。第二个是利用整块屏幕,利用软件进行区域性的划分。

纵向发展主要是体现HUD的应用上,HUD更符合我们人类的视野,很多与驾驶相关的重要信息,会逐渐的向HUD方向转移,未来液晶仪表信息的显示优先级将会降低。此外,包括AR技术、曲面、3D渲染技术将会不断与液晶仪表结合。市场表现,2016年开始液晶仪表市场迅速增长,2018年液晶仪表的装配率达到了接近20%,从结构分析,50万元以上的车型搭载液晶仪表的占比最高,其次是10-20万区间,这个价格区间主要是投放车型比较密集,基数比较大,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车都是在这个价格区间里,并且目前液晶仪表已经下探到5万元区间。

供给端,全球液晶仪表出货量在逐渐的递增,半液晶仪表现在是短期内增长比较快的,但作为过渡性产品,全液晶仪表依然也是未来一个主流的方向。传统的指针型、机械化、电气仪表逐渐将会被半液晶仪表和全液晶仪表所替代。

市场竞争格局,主要由美、日、德一些巨头公司所掌控,这些外资企业因为起步比较早,技术积累比较深厚,他们所研发的新技术也也引领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还有一类企业,例如德赛西威、华阳等企业,是国内比较优秀的企业,有稳定的客户基础,未来会不断的扩充在这个市场的额度,并且通过一些投资、并购一些初创型公司并吸纳新技术。对于初创公司生存压力比较大,虽然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前期可以获得战略性投资,但是长期发展存在后劲还是不足的问题。

HUD将会快速的转化为AR—HUD,但AR—HUD还面临着几大挑战,第一技术难题的突破,其次,体积较大,需要调整内饰布局进行协同,还有成本非常高。目前的市场渗透率仅有只有3%,集中在进口车型上。市场竞争环境,以国际Teri1来主导,以前在做HUD研发的企业基本上都去做AR—HUD。还有部分国内后装市场的企业,调整自己的战略以后,试图利用AR—HUD实现自己进入前装市场的机会。

后排娱乐系统,这项配置基本上是属于豪华车拥有的配置,集中度主要是在80万以上的级别,基本上以D级车为主,30万元以内主要以MPV车型为主,我们列举了奥迪A8后排娱乐系统,配备了两块10英寸的液晶屏,还有5.7英寸的控制面板,它可以控制后排舒适型的功能,如座椅调节,遮掩帘等,三块屏均可以拆卸使用。未来我们认为后来娱乐操作系统逐渐的向深度娱乐体验所转变,奥迪在CES展上展出了新的理念,在行使的环境下,佩戴AR眼镜可以去操作一些游戏,娱乐性的功能。那么在停车的状态下,佩戴AR眼镜,可能会成为一个私人影院,结合车内其他设备,比如说灯光、音响、悬架系统,根据播放内容形成4D的观影效果。

智能座舱主要呈现四大发展趋势,多屏融合的趋势,多块屏幕进行互联互通,集中控制即一芯多屏的趋势,还有曲面技术应用,未来车内的一些曲面屏也作为显示部件。无屏化,智能化的材料出现,去替代现在的一些屏幕。举一个例子,国内新造车势力主打用户体验,它的前舱配备四块屏幕,液晶仪表采用一级菜单的模式,信息比较直观,不需要驾驶员在驾驶过程进行复杂的操作,有助于驾驶的安全性。其次,中控屏和副驾驶屏,具备连通性,比如说太太坐在副驾驶屏想去一个地方,找好以后可以把位置信息直接拖拽到中控屏进行导航。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未来车内显示技术还存在于各个地方,最有机会落地的是汽车车窗,分为车外和车内。车外主要是应用在私人领域,如威马推出的交互车窗,可以在车窗上进行显示交互。共享领域,更多的是广告投放。而车内主要是在前窗、侧窗、天窗作为显示区域,技术实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特殊的薄膜技术,第二则是利用投影技术实现。还有全息投影的技术,目前处于初步阶段,应用在一些演唱会中,需要借助特殊的全息膜,在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全息投影影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全息投影可以不借助任何的介质,实现在空气中的显示,结合投影控制技术,实现了科幻电影里的一些场景。

智能座舱集成市场,以国际零部件巨头公司为主,可分为三类,以大陆为代表的兼并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研发智能座舱产品。以博世为主的内生型的公司,自己去做一些技术研发。还有以伟世通为代表的专注于座舱电子的公司。面对智能座舱的高度集成趋势,我们认为未来零部件巨头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和把握话语权。而国内公司也在纷纷去尝试新技术的开发,相对于上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来说,国内企业具备成本优势,在市场和降本的压力,很多的合资品牌被迫开放自己的供应商体系,为国内公司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最后和大家简单聊一聊车联网。语音交互我们认为是现阶段最有利于行车安全的交互方式,通过语音可以调用车辆后台的很多的服务,例如信息查询、导航地图、音视频等。而背后实际上需要企业去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车联网的生态系统,去支持用户调用这些服务。车联网服务更多的则是基于用户的使用场景去建立它的场景库,并且去挖掘用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结合调研可以看到,未来车内的服务更加偏向于我们的生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充电的场景,汽车电量余量不够,可以帮我们自动去寻找附近的充电桩,并且可以预约,预约充电桩和所在的车位,避免了充电车位被燃油车所占用的尴尬。在充电的过程中,系统还能帮我们推荐娱乐活动,如看一场电影或者寻找周边美食。等充完电以后可以去帮我们完成支付,不管是充电支付还是停车支付,这一系列的场景需求,我们认为是未来的车联网的发展的方向。

智能座舱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出行场景,第一类通过座椅调节、方向盘折叠、灯光的调节等等,去调整布局,形成客户所需要的应用场景。还有一类是开始直接去选择一个场景,宾馆、餐厅、咖啡厅等,但对于这样的智能座舱场景选择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每一个场景背后面对的是不同的产业链条,还有供应商体系。在这方面,如果车企去做的话,需要探索创造空间的价值,并在细分领域创建更多的价值。

盖世汽车研究院今年也是推出了《全球前瞻技术情报》,实时跟踪全球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包括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新能源、新材料等几大热门领域,定期提供初创企业、跨界技术,而从往期的情报中我们也摘录了一些智能座舱的新技术,目前的产业链内外的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代座舱技术,我相信,再过几年这些技术会慢慢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5/101011221122I70104346C601.shtml

文章标签: 前瞻技术 自动驾驶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