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求新、破界” 2024盖世汽车研究院季度沙龙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舱驾、行泊一体及BEV视觉感知培训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LEC总裁:探寻适合中国的精益方式

专访精益企业中国总裁

盖世汽车网 2009-04-28 20:43:55

【精益看世界专栏】

赵克强(博士)
精益企业中国总裁

      赵博士曾任职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及德尔福公司,有30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他曾担任材料、设计、制造、采购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还曾积极工作于“通用华裔咨询顾问委员会”。另外,他还曾担任“底特律中国工程师协会”、为美国华人争取权益的组织“美华协会”、密西根州的台湾人“国建会”的会长。
      
     
1995-2001年他被调升为德尔福中国区总裁,在德尔福全面系统推动精益生产,为德尔福奠定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回美后任职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部门,总管全球供应商质量及开发。
2005年退休后与美国精益企业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精益企业(中国)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推动精益生产理念及方法。
精益的精髓:丰田房子

盖世汽车网:赵博士,您好,很高兴您接受盖世汽车网的采访,首先请简要介绍一下精益企业中国是一家什么机构,它的使命是什么?

赵克强:精益企业中国是一个以分享知识为目的的咨询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希望能够把精益的理念、方法、工具带到中国,与中国企业界的朋友们分享。它的主要使命是把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企业管理系统带给中国。为此,我们在做以下几件事情:一,将一套精益工具书(共12本)翻译成中文;二,为企业提供在工厂实地指导的培训;第三,我们举办高峰精益论坛,将国外的精益大师们请到中国,也请中国的企业谈谈在中国执行精益的心得,今年10月23-24日是第二期,在上海复旦大学旁边的皇冠酒店。我们希望大家把对精益的兴趣提高起来。我们在这方面的使命是希望大家对精益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把大家的心得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盖世汽车网:精益起源于日本丰田。它的核心概念和精髓是什么?虽然做精益的人很多,但是一直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那么丰田是如何形成这种精益思想的?为什么丰田能创造精益这种生产方式?

赵克强:丰田的这一套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最主要的精髓就是两点:一是怎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怎么去持续改进,精益求精。当初丰田并不是为了要做精益而做去做,60年代它主要面临着求生存的危机,那时日本经济萧条,没有钱、没有市场、没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它就要想怎样来求生存。那个时候,福特、通用汽车公司,一天生产一千辆汽车;在日本,一个月生产一千辆汽车,一年可能也不过几千辆汽车。这种情况下,把美国的流水线通通带到日本去,也不可能利用上。所以它就必须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从超市的及时供应、及时补货中得到启发,把及时供货的理念用于汽车的制造上。同时它非常忠实的追随戴明博士的PDCA(Plan Do Check Act),即怎样计划、执行,执行之后怎样检查,检查之后如果不对要怎样调整,然后不断地循环检讨。它在过去六十多年中一直在这么做,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去改进,所以它有今天这个成绩。它当初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有一个丰田的生产系统、丰田的管理系统,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它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它今天成功了,大家都想学,但是往往见树不见林,只学表面的,没有学到它的精髓。

盖世汽车网: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模仿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引用了很多工具比如看板系统、六西格玛等工具,但真正做到位的不多,就像您讲的只见树不见林。国内企业在执行精益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问题?

赵克强:我想大部分企业没有领悟到精益或丰田的生产系统的精髓。有一个很有名的图片:丰田是一个“房子”,“房子”下面有“地基”,“地基”里面包括尊重员工、让员工加入到你的团队里来、怎样做5S,怎样做标准化工序,怎样持续改进。这个地基是“练内功”。然后有两根大“柱子”,一根叫“及时供货”,具体做法包括怎样创造连续流,让物料流动起来,怎样平衡生产。另外一根柱子是“自働化”,我们平常讲的“自动化”是机器一直在工作,加了人字旁的“働”就是人要怎么和机器相互配合来做事。如果机器发生了问题,怎么样能够一发生问题就停机。这样来控制质量,因为质量是所有工作的基本,如果没有质量,再做什么样的生产都没有用。这两方面,一是强调物流,供货能够及时;一是强调质量,怎么控制质量,不用天天去检查。检查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浪费,检查得再多,好的根本不用检查;不好的产品也不一定都能抓到,一般来讲不好的产品被抓到的可能性只有80%。所以,它用这两根大的“支柱”,建在“地基”上,撑着“屋顶”。“屋顶”就是怎么用最好的质量、最具竞争性的成本,满足客户。在这个丰田屋子框架中,最要紧的是,它中间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指员工,丰田这个屋子怎么样来保护它的员工,同时员工要怎么帮丰田把这个屋子经营好。这是丰田“屋子”的一个精神所在。

     中国企业并没有这样一个架势,一般都只是抓住了几个工具。比如,有的说,“我2000年就做了5S了,精益已经做完了。”实际上你还没开始呢,这只是做内功的最早的一步。有的说,“除了5S,我还多加了2个S。”但是丰田到现在还说5S还只能做到3到4个S,还没有完全做到。所以加6、7、8、9个S,其实意义不大,最主要是内功练得好不好。有的说,“我做到了及时供货。我把供应商都放在周围,作为库存,我需要的时候拿。”这不叫做及时供货,及时供货是你真的需要多少,告诉供应商生产多少,然后来供应;而不是让它做一大堆放在一边,你要的时候去拿。那样的话,不见其利,反见其弊。所以他们在认识上不是很清楚框架,他们以为已经完全掌握了精益,而且觉得做了精益之后没什么效果,“我做了5S,公司也没多卖点东西;我做了及时供货,也没有看到我成本降下来了。”你不可能降下来,因为你要求供应商把库存都放在旁边,谁付库存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你在付。所以并没有看到任何结果,然后就说“精益对我来说不行,精益都是理论化的、有文化特性的体制,不适合中国。”

     还有的,并没有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它只觉得精益就是精益生产,丰田方式就是丰田生产模式;但是他没有理解到,丰田的这个模式是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它包括了供应链、产品开发、生产、物流、市场开发,通通放在一起,是一个企业的行为。有的企业认为精益就是精益生产,让车间主任去做,其他人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这种情况不可能做好,因为你的生产线上做了,但是供应商的料没有按照时间供应,它的质量不能达到你的要求;设计工程师只顾设计,并不管是不是做得出来。种种矛盾都放在一起的话,这个企业很难成功。

     同时对中国很多领导的很大的挑战是:我们并没有鼓励员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最好“大问题变小问题,小问题变没问题,没问题一切大好。”其实没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你根本连问题都不知道,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事情。而且领导常常没有到现场去观察,大家忙的不得了,天天开会,天天坐在电脑前面看公司的情况,其实应该花一些时间到现场去。不到现场去了解,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公司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光听这些汇报其实跟现实的距离非常远。我觉得这些点都可能是国内一些企业在执行精益方面时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只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有,只是有的方面中国可能更凸显一些。我希望企业界的朋友对这些方面能有更多一些的了解、认识。

精益执行:领导人和企业文化是灵魂

盖世汽车网:中国的企业在做精益的时候,更多的感觉是在盲人摸象,只摸到一块,认为自己摸到的这块很好。这其实可能隐藏了几个点,就是中国的企业缺乏这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发掘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后,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去做精益的能力;然后是持续改进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的缺失是不是现在也比较严重?

赵克强:我想这些能力都是要培养出来的,没有人天生都会做这些事情,丰田汽车公司做了六七十年,它也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只不过他们的一些领导对这非常执着地推行这些事情,鼓励他们的员工。你刚提到的很好,一方面,培训让大家增加对这方面的了解。但是培训最主要的应该是领导要来带头,他要来告诉下面的人,公司现在面临什么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来集合我们的智慧来做这些事情。但是如果一方面说大家提问题很好,但问题提出来之后又骂说“连这也不知道”,这样就没办法解决问题。至于上下游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天天坐在一边抱怨:抱怨客户太罗嗦了,要求太多、太不合理了;同时,又抱怨供应商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质量又不好,又不能按时送货,天天涨价,一大堆问题。但问题是光抱怨上下游,是不是我们自己就非常好呢?我们自己做得有没有问题?我们平时好像很少对镜反思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从精益的角度讲,我们鼓励大家,不要先去指责外面,先看看自己,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是不是解决了,我们要等到领导下命令来做这个事情,或者是客户要我们做这个事情,为什么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范围内来做这些事情?我不晓得中国现在是不是还是倾向于少做少错,“错了要挨罚,反正也没什么好处,那干脆不做。”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领导要检讨,怎么才能鼓励你的员工多做,不要怕错,错了也鼓励。具体怎么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这是些问题,我们把它提出来,共同商讨要怎么去改善。

盖世汽车网:那就是,一个企业在推行精益过程中,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是相当重要的。

赵克强:非常非常重要。是要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这个是见仁见智。但是,如果领导层不来主导这些事情的话,下面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公司面临什么挑战,有什么问题,必须从上面一层告诉大家这是什么问题,我需要大家来帮忙执行、贯彻起来,为我们大家的未来营造一个更好的明天。要把这个讲清楚了。另外一方面,做领导的也要多听听员工的意见,而不是我是领导我说了算数,自以为官大学问大。这个时候不是“官大学问大”,实际操作的人永远比你有实际的经验,那么你要听他的。领导可以以身作则地来推行精益,常常到现场去看,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工作更顺利;如果领导这样做了,下面的各级领导也会做,这样一个系列就完整了。所以一个公司要想把精益做好,领导是一个灵魂人物。

盖世汽车网:要真正把精益做好,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从上到下,必须有一个理念:一定要坚持下去;从下到上,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所有的问题都反映上来,最终把整个公司的问题串起来。

赵克强:这是一定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司一定要有一定的危机感,因为如果没有危机感,“日子好好地过着,吃饱了没事干,你去改变干嘛。”丰田所谓持续改进的精神是,我今天做得应该比昨天好一点,就像日新日高、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都是很好的比喻。现在的问题是你不要去比外面的,你比自己,我这个月做的怎么样,下个月做时,是不是比这个月做得好一点,你如果能不断地改进改进,那就很好了。我最近去参观台湾的丰田汽车公司,还没进车间就有个牌子,写着下面3个月要改进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每一个部门如果都能有这样的精神,一点一滴地不断改进,那公司能不好吗?

盖世汽车网:就是它很清晰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赵克强:对,而且它不断地在做,改进已经变成了它的文化。它能够用很简单的图或表格标出目标,所以你还没进去就知道它在做什么,除了它天天要做的事,还有它努力的方向。

盖世汽车网: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不是比较难?这中间是不是就融入了一种文化的因素。刚才您讲了,丰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在日本本土做精益做得很好。底特律汽车制造商看到精益的成效后,也想通过与日系企业合资、参股、结盟等方式,从日系企业中吸纳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像丰田那么好。现在很多人对在中国实行精益非常担心,丰田的精益移至海外,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精益是不是只有日本企业才能彻底实施?这中间是不是有很多因素?

赵克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如果说丰田的精益思想只能在日本执行的话,那我们去日本看看,日本做得不好的企业大有所在,比中国、欧美企业做的差的企业很多;日本的汽车业也是丰田一家独大,本田跟在后面,其他的几家,日产被法国人买走了,五十铃、铃木也做得都不怎么样。如果是日本的文化很好的话,为什么只有丰田一家好,其他公司都不怎么好。这是一个辨证。另一个辨证是,丰田在日本做得好,它到美国去,用美国的工人、工程师,那为什么又是丰田美国做得好,通用、福特做不好?丰田在欧洲、亚洲其他地方也做得很好。所以,硬要说,只有日本人做得好,其他人做不好,我觉得有点牵强。用民族文化把所有问题都掩在下面的话,我觉得不尽然。

     但是企业文化的确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天天做事的方式构成了它的企业文化。丰田的企业文化很特殊的一点是:怎么不断地从以前的工作流程里找出浪费。丰田的整个文化里有五个原则:第一、你怎么去了解你的价值,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不买另一家的,即:你的价值在哪里,要了解客户要什么,满足他们的要求,你才有价值。第二、你是不是了解整个作业的流程,作业流程是怎么样从原材料进来,到设计、制造、到送到客户手上、把钱拿回来,这整个流程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价值流”——你是不是了解这个价值流,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有这样一个流程,但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不了解自己的流程,或者即使说自己知道,但你知道的是不是和实际运作的一样,我可以担保中间有很大的差距,你认为是这样做的,其实员工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做的。所以,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流程,你就不会发现中间的问题。第三、了解了流程后,要怎么让这个流程流动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不能流动起来的话,就变得很多东西做完了就放在一边停下来,等下一步,让公文旅行,或者到了但领导无暇顾及,那这件事就放在那边等。如果每个人都去等一部分时间的话,这个流程流起来就很慢了。第四、如果也可以让流程流动起来,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做。客户要你做50个,你就做50个,你不需要做500个,放在那里等。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反正机器在那空着,那还不如多做,这样增加效率。但是别忘了,你做东西,把原材料放进去了,让员工去做了,开了机器,但出来之后都放在那边,都是库存,都是积压的资金,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要从推动变成拉动。第五、要怎么能够持续改进。就是用戴明的PDCA不断地改进。丰田的精益不外乎这五点。

盖世汽车网:这五个学起来是不是很难?比如流程,一些领导人可能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但是没有具体地画出来,所以有些在执行的过程中就走了形?要怎样从领导人知道到每个人都知道?

赵克强:非常简单,一支铅笔、一张纸,你就可以把你的流程画出来。画出来之后,不同意的人可以改,让它变成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流程。现在谁都不把它写出来,每个人都认为了解了,但是每个人做出来的事情都不一样,那就表示没有一个共同的流程。所以价值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怎么了解价值流的现状是做精益的最基本的工具。你可能看了之后才发现,“我怎么这么差,做了半天,所有的事情我以为我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其实都在等。那如果你想去改变它,就找出你最理想的是什么样子,就像找到了你的北极星,这个就是你的方向,你怎么往这个方向逐步逐步去改进,越来越拉近。不可能一天就变好了,要渐渐去达到。

精益在中国的挑战
 

盖世汽车网:那精益在中国执行的挑战是什么?

赵克强:在中国执行的挑战,第一点,由于很多企业对精益不了解,认为精益就是某种变相的裁员,把这个企业从大的变小的,小的可能就变没了。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精益最主要的是希望帮助你怎么运用现有的资源,做更多的生意,做更多的事情。其实发展得越快的公司越需要精益,如果是在紧缩反而无所谓。第二个错误的观点是,精益这个东西就是精益生产,“既是生产,交给生产线就好了,其他人不用管,你们还是做你们的事。”第三点是大家追求时髦。如果精益、六西格玛这些理论都很好的话,那丰田也没有天天去改变啊,丰田照它的方式一步步走,它也没一下子要做六西格玛,一下子要做精益六西格玛,一下子要做精益。六西格玛是个好工具,如果能真正把六西格玛做好,那也很好。把精益做好了,也很好。这两个东西相辅相成。如果一会做精益,一会做六西格玛,每个月变一下,其实并没有得到它的好处,只是在做表面工作而已。

    另一方面,中国有些自己很独特的问题,包括我们过去的文化,从计划经济演变成市场经济,有很多方面大家还在摸索。很多公司是论件计酬,鼓励你多做,多做多得。但是这种理念在国外先进国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很少有几样东西是完全一个人做的,除非像打件毛线衣,多打多得。其他很多事情,都是要大家互相配合做的,你做零件,我做组装件,那么如果说一个人拼命要做,做了一大堆放在那边,但是下面的工序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做那么多不是浪费吗?怎么样把大家的利益都结合起来,怎么转变,从论件计酬转变到某些方面是论件计酬,某些是不是要用集体的方式来做。有的公司在这方面可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的公司可能还在摸索。我认为在中国执行精益必须要把解决的方法找出来,找出来之后可以分享,那么很多公司也可以学怎么做。还有,中国的劳动力问题。我们很多劳动力都是流动人口。他们从乡下到城里来做工,做完工赚了钱再回去,如果他春节的时候不回来了,工厂要怎么办?这是中国很特有的问题,其他地方没有。还有,现在人才的需求,能力好的人被人家挖走了,大家挖来挖去。这都是些过渡期的问题。这些问题存不存在?绝对存在。但怎么解决,也只有我们中国人能够解决,因为外国没这种情况,不了解。对于这些问题,问我有答案没,我没有答案。我只能说,大家集思广益把这些问题通通提到桌面上,然后大家商谈如何来解决。另外,中国人也有些观念上的问题,官大学问大,谁在上面谁讲话有权威。工人在下面,“反正讲话也没人听,意见也不重要”;其实他们最懂。所以如果不去问工人,上面随便做个决定,下面觉得“反正就是照这个决定做,错了就错了。”要怎么把这些观念改变过来,领导怎么来做到帮助员工、鼓励员工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怎么样把大家弄成一体。我想这些也是挑战。这个在中国的文化里倒是有一些难处,但是要怎么做到也只有我们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关于问题,我们是觉得没有问题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精益是鼓励大家拼命去找问题,找出问题来解决它,能解决一个少一个。我们中国人是,看到问题,“赶快把它扫到地毯下面去,等到将来再说,一片大好的时候不要扫兴。”

盖世汽车网:刚才您讲的,中国可能过度照搬照抄这些所谓的精益的工具,一股脑的就要把所有的都做到,但是这不现实,精益是要一步步地做的。所以一开始目标确定地太高的话,会很容易给人带来挫折感,结果可能认为精益在中国实施不了。

赵克强:这个可能。但是我想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以及用每一个工具,都要有个目的,这个目的要跟公司现在的目标指向结合:实施这个工具,你想达成什么目的?我们今天要做一个连续流,做一个U型的生产线,为什么要做这个生产线?是因为要做U型生产线,所以要做U型生产线,还是因为我要做完之后达到什么目的?我们中国人做这个好像没有和目标挂钩,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工具,但是因为没有和公司的利益目标挂钩,所以高层看不到这个,高层说“你们做了半天也没什么了不起,算了,别做了,停吧,换六西格玛”,然后,六西格玛做做还是不太好,那“再换精益六西格玛”......

盖世汽车网:最后总结一下,在中国精益做得好的企业,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说,适合中国的精益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可能没有最终答案,但是不是有一个思路或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赵克强:我想最理想的是,这个企业的领导觉得公司上下应该能够结合在一起,为公司共同的目标努力,并且是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怎么样满足客户的要求。执行上,了解整个的流程,从中找出浪费,浪费其实就是问题,找出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把浪费消除掉;整个的流程能够流动起来。就是执行上面说的五个原则。

    我现在看了七、八十家中国的公司,各行各业的都有,一定要说哪一家做得最好,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公司在某一些的执行上有一些成绩,所以我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峰会上来,告诉大家,这是我做的,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成就。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把他们做的事情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的话,那大家就可以相互学习。我的希望是,在下面几年里,能累积更多有关中国生产制造的经验和问题,然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结论出来,我们现在到底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怎样用精益工具解决?结合产学研,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来做这个事。现在好像从事精益的人也不少,但是好像线没有连起来,大家很分散。精益企业中国是想把精益的知识带进来,跟大家分享。对我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到我们这个平台来拿到他所要的知识,然后去应用,然后再跟大家分享。这是我的梦,也希望这个梦有一天能实现。

盖世汽车网:我们也希望多分享这方面的知识。谢谢赵博士的精彩的回答。

赵克强:谢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盖世汽车网)

人物访谈,请联系021-51699066-863,或Email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4/071025212521896.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