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低谷期 企业要不要扩产?
导读:在全球车企遭遇困境不断减产之际,丰田大众本田等跨国合资车企在华逆市扩产。自主品牌也不甘示弱, 一汽上汽宣布同步拓宽产品线的计划,吉利汽车第十个基地投入使用。另外约有10%左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继续年初确定的扩充产能的计划。在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能扩张是否有意义?扩产对企业有哪些要求?车企圈地运动之后是否会带来产能过剩危机?带着种种疑问,盖世汽车网邀请国内众多知名领导、专家对此进行探讨剖析,以尽释疑。

 

特邀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光祖;精益企业中国总裁赵克强;通用中国公司原规划与发展总监周方裕;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罗兰贝格高级咨询顾问张君毅;盖世汽车网首席执行官陈文凯。
正方:车市低谷期 企业应该扩产
  • 1. 车市低谷期车企扩产,可以逢低吸纳,成本更低,抗风险能力也就更强;
  • 2. 车市低迷或许将延续到明后年,中长期来看中国市场依然处于高成长期;
  • 3. 企业提前发出扩产信息有利于其市场销售,可以证明自身是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从而进一步奠定消费者信心;
  • 4. 目前采取扩充产能的进攻性战略,市场回暖时因产能充足可抛开竞争对手。
  • 反方:车市低谷期 企业不应该扩产
  • 1.中国车企产能利用率不高,产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下滑,企业需把基本功练好;
  • 2.车企扩产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的正确预期把握基础上。但短期内来说,市场什么时候恢复,怎么恢复大家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和信心;
  • 3.企业产能规划与产品规划紧密相连,而一般产品规划周期都在5到10年左右;
  • 4.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种趋势,车市低谷期是重组的好机遇。
  • 专家观点

    陈文凯
    由于目前的市场"波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零部件企业对中长期市场仍看好。一些前段时间"生意忙不过来的零部件企业"一直受困于产能的不足,在目前出现阶段性的调整时期,采取继续其扩充产能的进攻性战略,并有可能在市场回暖时因产能充足...更多
    陈光祖
    市场需求决定产能供需关键,扩充不扩充主要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消费,非要高估或拔高,势必引出错误的信号,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长远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种趋势.车市低谷期是重组的好机遇...更多
    周方裕
    企业产能规划与其产品规划紧密相连,而产品规划周期都在5到10年左右。产品规划不会随着市场销售的经常性波动而随即更改。所以车企一般不会因为市场下滑而随即减产,也不可能走另外一个极端扩充产能。事实上,企业的瓶颈是产品而不是产能...更多
    赵克强
    车企在市场低谷期扩产,无异于自己往火里跳。事实上,中国汽车工厂已经供过于求,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很低,目前正是消化过剩产能的时机,除非是抢地皮,否则车企没必要去建新的汽车工厂。现在扩产的车企例如一汽丰田也是之前就已经规划好的...更多
    崔东树
    应该扩,不扩不行。现在是关键时刻,在未来五到八年之内,中国就会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成熟的汽车市场。现在你不拿到自己的一块,等市场稳定了以后,你再想进去,需要的成本就会更多。我认为50-70万辆的库存都是正常范围内...更多
    张君毅
    目前扩产,为时过早。大家都想逢低吸纳的想法可以理解,比如塞浦路斯,作为一家私募基金收购克莱斯勒也是想低谷吸纳逢高抛出,但是它并未把握好时间节点,导致克莱斯勒现在落成烫手的热山芋甩都甩不了,另外,目前中国众多车企产能利用率并不高...更多

    相关链接MORE

    网友留言

      昵称:网友 2008-11-4 11:29:33 发表  
    只闻车市在减产裁员,扩产这时候谈论有些不合时宜。
    昵称:Dracula 2008-11-4 11:21:27 发表
    60万的库存也是正常范围之内?目前有的经销商库存甚至达到200~300辆,造成经销商处境困难。汽车生产商需要检讨自己的做法,尤其是大企业。
    昵称:marry 2008-11-4 10:12:58 发表
    丰田卖的好才扩产,别的象华晨海马之类的车企干吗也凑这个热闹。一味地高举产能扩张大旗,到头来只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昵称:le 2008-11-4 8:10:28 发表
    随着中国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新兴国家市场的兴起,包括福特在内的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布局,扩产行为变得更为谨慎和理性。

    其他专题MORE

    关于盖世 | 成功故事 | 产品服务 | 友情链接 | 用户协议 | 广告服务 | 联系盖世 | 全球联盟 | 客服电话:021-51699066
    盖世汽车网 版权所有 2008 |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