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报告 (2024版)
  • 2024车身大会
  • 2024智能汽车感知技术产业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汽车功能安全工程师培训
  • 智能汽车中央计算平台系统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专访 > 正文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自主创新是新时代汽车人的新使命

盖世汽车综合 2018-11-13 14:49:22
核心提示: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现场实录!

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汽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凝聚顶级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进一步推进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在中国工程院指导下,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联合打造第二届“汽车强国与自主创新”论坛。本届论坛将紧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围绕事关汽车强国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核心技术发展问题,组织相关院士、行业领袖和企业 CEO 进行深度研讨和交流。下面是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

电池,潍柴动力,固态氧化物燃油电池,氢燃料电池

潍柴动力董事长 谭旭光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院士论坛大会,坦诚地讲中国汽车协会和中国汽车学会的会我是第一次参加,要做一个检讨。今天借这个机会主要还是想谈谈潍柴二十年发展自主创新走过的路程,很多人都喜欢叫我董事长,我是一直专注研究产品的,我感觉一个企业主体就是产品,归结到底还是产品,企业的兴衰还是产品,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还要讲讲历史,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国家“缺重少轻”,重点项目引进了斯塔尔重型汽车,国家把重型汽车发动机的学习、引进交给了潍柴和当时的杭州发动机厂,潍柴为主,这就是潍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潍柴引进斯塔尔10升发动机以前主要是做渔业动力,就是捕捞,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70%的鱼都是近海捕捞,70%的鱼的动力都是潍柴的。在发展中这个时代我记忆很清楚,我们一无所有,我进工厂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试验工,现在叫产品试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0年前后投了30个亿做全世界最好的试验基地,这与我的职业有关系。

我们的产品到奥地利斯塔尔接受的是图纸,接受的是参数,回来生产不出来与奥地利斯塔尔一样的产品,原因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的基础当时太薄弱,我们既没有理论的研究,更没有实践的研究,因为那个年代中国的高速公路没有,中国的道路路况很差,当时在我们产品投产以后,在那个年代我们不具备测试发动机是不是具备条件,即便是我们有一台简单的测试试验台也不知道它能否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个过程我的记忆非常清楚。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到了90年代产品出来以后,大部分都是用在300、200马力左右的年代,斯塔尔发动机出来以后没有人买,甚至买了以后质量出了不少问题,当年中国重汽集团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产能不能释放,二是产品始终出问题,200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国重汽破产重整,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那个年代潍柴也进入了濒临破产的阶段,渔业近海资源枯竭不让卖了,大幅度下降,重型汽车投产以后卖不出去,怎么办,我记得1998年我稀里糊涂的被推上了厂长这个位置,当时有一个小小的轰动,37岁,我上来以后觉得一定要把这个产品卖出去,我们就突破了工程极限,当年的工程极限主要是用上海的6135,那时候供不应求,6135也是我们国家很落后的产品,斯塔尔能不能转型到工程机械我们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可以,我们动员了所有资源开发了适合于工程机械的发动机,把重型汽车发动机改换头面,换成了工程机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好多东西,同时在工程机械转型以后迅速被客户接受,成为了中国当时工程机械与现代动力的一次重要的转型节点,而工程机械配上以后,中国的高速也起来了,于是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潍柴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连续十年几乎是翻番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一些没有学到的东西。

2001、2002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思考下一代的产品是什么,我记得很清楚,2002年我跟潍柴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蓝擎”发动机新一代大功率高速发动机怎么开发,当时思考,一共就67个科技人员,我们还是要走出去开放学习,和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合作,全世界我走了两圈,我们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当全世界很多汽车厂对未来适应排放,发动机的三个技术路线单体泵、泵喷嘴、共轨到底用什么,我们就像傻子一样在外面,好多企业都忽悠我们,有忽悠是单体泵的,有忽悠是泵喷嘴的,甚至有一个大企业说机械泵到8500仍然可以实现国3、国4,最后我找到了一个欧洲的大师,是我的老朋友,90年代初期斯塔尔引进的时候我在奥地利斯塔尔市与他结成了朋友,我跟他做了一天的探讨,我们两个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要引领共轨进入中国,这件事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有很多企业走了错误的技术路线,最后走到了共轨这个路线上来,由于我们国家排放升级的过程,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投了几十个亿进去没有迅速见到效益,在共轨系统我们是第一家实现了成熟的应用。

第二是我跟奥地利的一个公司合作,当时的合同是国外主导,标准文本,拿来以后我说可以,把最后一条去掉,就是每个参与合作的工程师给补贴,我去了说不用了,我自己补,结论是我自己派出去,而且我必须全过程参与,还要进入你的实验室,在博弈中他同意了,正是我们2002年派出去的30个工程师进入到合作过程中,我们全过程掌握了大功率高速发动机正向开发的流程,这就是我们创新的过程,我们不是去抄,也不是去买,最终我们是正向开发了这个过程。到了2005年以后,第一家发布了国三高压共轨的发动机,当时大家在国3阶段各种技术路线都存在,我找了政府,我认为其他的技术路线不能实现国3,但政府说我不管技术路线,我只管达不达标,其实达不达标也没有人管,所以现在我们国3以下的发动机排放极其恶劣,明年准备提出加快实施国3以下柴油机的淘汰,那时候根本就不达标。

到2005年通过一件小事儿使我们认识到发动机独立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们的发动机在试验台架上完成以后到了187克,到了车上以后不是这样,是200克耗油量,我们最后认识到发动机的独立存在无法满足整车的要求,于是我们想到了要从单一发动机向动力总成的转型,恰恰在这个时候湘火炬德隆事件出现了,湘火炬拍卖了,他旗下的变速箱、车条和陕汽他们要卖,卖的过程中有人出4个亿,最高出到6.4个亿,我一把出了10个亿,有人说我是个疯子,于是给了我一个名字叫谭大胆,其实不是,我买了以后都说我傻,说我买贵了,现在又回过头来说老谭当年真英明,不是,因为我理解这个业务,我们有了动力总成,我们做了系统开发,从机理角度全面展开了动力总成的系统开发,也使我们真正掌握了商用车,特别是重型汽车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也是100万辆重型汽车消费量国际上只能进来5000台,这就改变了中国的使用生态,这是我们创新的过程。

通过我们的创新过程,进入2010年以后又在不断发生变化,高速公路完善了,物流在迅速发展了,我们怎么办,未来我们研发团队提出要全系列、全领域,于是我们从2.3升排量一直到110升发动机排量,过去只有两个排量一个汽车厂,10升或者12升,或者9升、11升、13升,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使用状况不一样了,排放到了国6b了,细分市场有货运车、捷运车、物流车,物流车还有短途、长途的,一个排量只有一个功率段是最适合客户需要的,因为他需要节能,还要满足排放,排放和节能是一堆矛盾。我来还是很值得的,向院士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全系列发动机的开发,有一次我到上海拜见了李俊院士,我邀请他到潍柴看看,他去了,去了以后给我们做了一些指点,我的启发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正向开发,实现了我们能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方法,体现我们的创新能力,这二十年所有的发展都是以产品为主体,围绕产品发展,借助于资本推动我在市场上实现了竞争能力的提升,今年光发动机业务可能要达到80万台,而80万台不是小的,都是大的,这就是我们的变化。

最后对商用车创新发展的理解,现在是商用车行业,我对轿车不熟悉,我也兼任中国重汽的董事长,有人跟我说重汽和陕汽加起来是中国重型汽车第一,世界第三,今天媒体来了,不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意义,我希望中国出个戴姆勒,希望中国能够出一个沃尔沃,到那时候你们再帮我宣传宣传,我们要的不是数量,要的是质量,我们要的是世界顶级品牌,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回过头来说创新过程我做了四个方面的总结,一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注意客户的工矿需求对动力系统各个部件进行研究,真正实现友好排放和寿命的提升,我们也是国家唯一一个内燃机可靠性实验室,我们和全球二十几家大学在合作,中国十几家大学,我们带合作过程中学习到了也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产品的主体是创新,创新的形成是生态,没有生态实现不了创新,国有企业很大的问题是要解决创新人员的生态问题,今年我跟习主席回报,习主席给了我七个字,“心无旁鹜攻主业”,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三个创新是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一线工人技师也是我们重要的要素,没有他们我们的工程落地就不可能实现完美,这就是我们的创新体系,在这方面生态很重要。再就是研发能力,走向世界前端,重型发动机方面我认为我们的手段已经走向了世界一流,我请李院士也看了,最近这两年又有新的变化,可以说就像人查体一样,为什么要到北京去呢,因为检查手段是世界一流的,产品实验室一项投了30个亿,十年发动机投了150个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流程完善,过去产品出来是客户出了问题来找我我再改,现在我的产品出来以后到了市场绝对不会出现大批量问题,个别的小毛病是可能存在的,这就是改变,我今年第一次去了汉诺威,我兼上了中国重汽董事长,还是陕汽的董事长,我认为我有必要看看整车,我在博客上说希望我们的研发人员能够造出一款奔驰最先进的发动机,到那个时候才叫完美。我去看了他们的发动机有了充分的自信,去年我就承诺在2020年我将向社会发布进入商用消除阶段的热效率超过50%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到时候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发布仪式。

研发体系建设要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前几天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制造业的第一名,是我们国家质量方面的最高奖,所有的理论和所有的试验最终体现的是质量,工程质量的工程化管理是一个质量的方法体系支撑,经过了十几年学丰田也不管用,丰田到我们这儿来只是理念和方法,但是它水土不服,后来我们引进了美国和德国的,组建了全球的专家团队,在潍柴待了五年,最后总结提炼,并注入世界先进的要素,形成了潍柴自有的WOS质量管理体系,与我们的创新实现了互动,这是我们创新的做法,我想跟大家共享一下。

对于未来商用车新能源的发展,现在我们能和炼油的专家跟发动机的专家结合起来,创新速度将会大大提高。未来商用车50%的热效率没有问题,现在不是45%,已经达到了平均46%了,最新研究我们的发动机已经达到了48.5%的热效率台架效果,当然了还有汽车和汽车风力的问题,还有系统的问题,到2020年全世界都在研究,新能源带来的压力是反作用力,反而可以让内燃机企业更好的研究创新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扎扎实实地把内燃机做好,不是二十年,也不是三十年,甚至五十年也脱离不了传统能源的需求,有些领导擅长跟随,不要柴油机车进城市,如果用这一点衡量它的政绩是不好的,也是不正确的,柴油车没有污染就没有了吗?不是,重要的是把柴油车和汽油车尽可能实现零排放,这不就达到目的了吗,最终是要做什么。我跟欧洲交流,正在研究欧Ⅶ标准,欧Ⅶ标准几乎是零标准了,这从技术上是能够实现的。

对商用车未来技术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新能源,我非常赞同大家的观点,不可逆转,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新能源从战略上调整我们的消费结构,这是必须的坚定不移要执行的,但是新能源怎么走不能忽悠,尤其是媒体朋友别跟着忽悠,不要推力忽悠,资本市场就是传统能源给10倍,新能源给100倍,其实你们都被它忽悠了,把钱套走了,噗嗤又跌下来了,我很赞同扎扎实实做下来,沉下心来,我一直就是这个观点。第二是智能网联,这两年五次去硅谷,硅谷为什么能出这么多的科技成果,就是硅谷的生态一定会出现大批量万人级创新的人才,想来想去最终我们要在人才上取得成果。潍坊是小城市,怎么把人才引进来,我就告诉他们你们给和上海一样的钱他们肯定来,上海买一套房子3000万,在这里买一套房子30万,多好,年轻人肯定都愿意去,引进一个研究生当年毕业的给了1万块钱,1000个研究生211、978的都去了,这不就解决了吗,现在高铁40分钟到济南,一个半小时到北京,将来两个半小时到上海了,当天去当天回来,肯定人才流动将大大提速。

我们对新能源的理解,在重型商用车上我们不研究锂电池的问题了,只研究两个问题,第一是固态氧化物燃油电池,第二是氢燃料电池,通俗的说法就是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当于我们吃粗粮,氢燃料电池是吃细粮,要求的比较严格,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启动时间已经降到了15分钟,启动次数已经达到了3000次,烧天然气的热效率已经达到了60%,现在正在做汽车的测试,我们不急于上市,也不急于跑,就是扎扎实实地把它做成了,成了我们再到路上去跑。氢燃料,我很赞同曹院士的观点,未来走向氢能社会肯定是很重要的路线,我也到海南参加了氢能大会,我认为我们走氢燃料这条路线是必须的,最近我们入驻了一家世界一流水平的氢燃料发动机堆研究的公司,当然了我已经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我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我既然接了就一定要把它做成至少是中国一流、世界一流水平,我整天跟潍柴人讲不要讲第一,你根本不是第一,离世界第一还早呢,迈向一流是我们的愿景,网上整天这个企业说第一,那个企业说第一,我们把词儿改一改,这样创新生态会更好。

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创新过程,结论一是重型商用车我们这一伙人或者是整个中国的这一伙人做到了满足国家排放法规要求,抵制了国外的品牌进入,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第二,新能源肯定要搞,要扎扎实实地搞。欢迎各位院士领导到潍坊看一看,走一走,谢谢媒体朋友,谢谢。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回顾专题:

PC:http://auto.gasgoo.com/NewsTopic/148.html

移动:https://m.gasgoo.com/news/topic/148

提示:本文根据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核,请勿转载!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1/130249224922I70072536C303.shtml

文章标签: 电池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