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6日,2018(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于重庆隆重举办。本届论坛以“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旨在展现数年间以及未来汽车产业的新变化、新趋势。以下是“新能源汽车:推动新一轮增长”圆桌讨论环节实录:
主持人:重庆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 郑玲
嘉宾:
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苏岭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 夏珩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能源汽车专业副总工程师 叶磊
比亚迪客车研究院副院长 王洪军
湖北省城市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扬子江汽车集团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 雷洪钧
主持人:大家知道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集成化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面临很多的难题,还有很多的困惑。我们想先问一下苏总,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长安作为一个自主品牌汽车的先锋,这几年在技术创新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想请苏总给我们讲讲长安这几年在新能源的产业投资布局这一块有些什么样的考虑,它的大车、中车、小车技术怎么样融合?谢谢。
苏岭:我把长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主要情况作一个报告。因为我们认为未来的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有几个特点:一是未来竞争用户接口的掌握,谁掌握了用户接口谁就掌握了未来产业核心关键。二是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你就掌握了致胜法宝。三是除了要把这个产品做好了以外,一定要实现整个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协同。所以为什么长安汽车在干三件事:一是把产品,要掌握三大平台和打造有智慧、有情感、有生命的汽车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三电”、整车专用平台。二是在用户接口掌握方面,现在我们在和一些充电、服务和出行公司,因为未来的用户主要有两个:一是共享用户二是私人用户。私人用户我们就采用一种线上和线下体验营销的方式来掌握私人用户,公共用户,我们通过出行,一是跟出行公司合作,二是长安也有自己的出行公司来掌握用户接口。三是产业协同方面,未来会把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整车、智能化和互联网,包括充电和服务这一块核心的一些技术形成产业联盟,通过资本的纽带,有的他参我们的股,有的我们参他们股,这样来打造产业生态和平台。主要干这三件事。
主持人:谢谢苏总,长安这几年新能源还是做得非常好的,他们从资源的整合、技术的突破、技术的创新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也期待长安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好,成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领军旗帜。这几年关于人工智能也是一个特别火的题,大家都说以后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移动的终端,所有驾车的人都能共享互联网很多信息和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想请问夏总,来给我们说一下,在人工智能植入新能源车方面,小鹏汽车还有些什么别的考虑?现在已经做的工作,还有没有一些别的考虑?
夏珩:实际上除了在汽车领域,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人工智能跟工业的整体融合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比如说从一些小的方面,现在所有的宾馆停车场基本上都是智能识别车牌,在两三年前其实是比较罕见的,为什么现在都实现了?它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智能技术和一些执行技术的结合,用视觉感知判断你的车牌号,系统作出判断以后把车杆打开。这是人工智能从你的感知到决策的链条。类似这样的功能,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认为汽车是AI融入或者AI在工业界效果最好的一个场景,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汽车行驶的过程是最复杂的,它会更加大量运用到场景的感知、定位、车载整车系统的执行等等,本身的运用场景非常复杂。
二是之前苏总跟其他汽车界的朋友提到,下一步共享出行一定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因为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包括国外的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现在买车越来越少,因为用车成本越来越高,不光是买车,停车位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共享车能够将成本大大降低,现在滴滴、Uber管理有限,现在到了瓶颈,下一步是人工智能和车的结合。人工智能在车上的应用,跟其他车最大的不同就是安全,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因为刚才我讲的一些判断,如果没有识别出来车牌,不行的话,找人来开一下,或者换一个地方停就行了。但是车的眼睛一旦没有发现行人或者没有发现障碍物那就是人命了,所以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所以在自动驾驶领域,小鹏汽车在所有实施阶段,还是宁可敬畏一些、保守一下,不要一下子跨入一些太激进的领域和方向上。所以我们小鹏汽车觉得,最好是从单一的场景往多个场景去拓展,不要一下子去做全自动无人驾驶。因为不光是算法的事情,其实自动驾驶算法发展到现在都已经大同小异,更多是场景的匹配度,所以早期一定要控制场景数,这是第一个。二是我们小鹏汽车的做法会从低速往高速拓展。因为低速自动驾驶的开发和应用相对安全可靠性更高。所以我觉得小鹏汽车对自动驾驶的看法,早期一定要注意安全,从单一场景向多个场景、从低速往高速逐渐去做。但是长远来看,我们对自动驾驶技术充满信心,因为自动驾驶不光是由“眼睛”摄象头,有“鼻子”雷达,有“耳朵”就是车联网,其实它感知的维度更多,就是刚才演讲提到“六维”感知和高精度地图匹配的定位等等,所以长远来说我们对这个充满信心,但是这个阶段一定要谨慎,把安全保障好。
主持人:谢谢夏总,我想对汽车敬畏之心是所有汽车人坚守的一个底线。大家也知道,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技术一直在植入自动驾驶的汽车,也不光是在环境感知领域我们需要人工智能的技术,在决策的领域,我们也需要深刻的理解人的驾驶行为、驾驶的风格、驾驶的技巧,把它融入到驾驶的决策过程当中,这样我们在高级自动驾驶的开发当中,这个车才会开起来更像一个人在驾车,而不是机器在驾车。人工智能的技术,汽车在智能化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夏总给我们讲到的从最基本的一些智能系统开始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我们逐步积累经验,最后就可以作出很复杂的人工智能、智慧、消费者需要的这样一个产品。接下来我们想问叶总,新能源汽车今年面临着慢慢的补贴在取消了,看了一下叶总的报告,大概有30%-60%有可能是被取消的,这个缺口的资金哪里来?现在这么多新能源的企业,他们应该怎样在市场竞争当中,有没有发展的前景,他们应该怎么做?
叶磊:谢谢郑老师。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前景,其实刚刚演讲报告夏总已经介绍过了,我这里面其实跟夏总的意见是一致的。我想用两个论题来分析一下新能源汽车的现状。
第一,现在很多人都有手机,其实在座很多代表跟我一样都是80后,我清楚记得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买的第一部手机,当时很记得这个情景,买手机的时候,问手机销售人员,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多长?如果销售人员告诉你这个待机时间只有一天或者半天,可能我们在座很多人不会去买这个手机。但是现在我们去买手机,去商场或者网上买手机的话,待机时间大家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了,可能这个问题在我们脑海没有这个问题了,我们更关注是它的品牌和性能。
电动汽车发展到今天也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政府、消费者都在提续航里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问题。续航里程的问题,主要因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比新能源增长速度快,这是一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呢?肯定可以解决,随着充电密度提高和充电续航里程提高,这个问题可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刚刚夏总提到了是成本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消费者不去选购一个新能源汽车呢?大家用算帐的方法算了一下,现在市场上A0级的轿车可以在市场买到B级传统汽车,我们可以想像应该是80%、90%会选择B级汽车,因为价格是一样的。但是价格成本的问题,未来通过技术的提升,轻量化和高端技术的提高,价格问题可以解决。
综上两点,我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前景非常光明。通过技术的改造和提升,肯定可以达到一个很光明的前景,谢谢!
主持人:谢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是健康蓬勃发展,今天雷洪钧先生也说了一下,希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弯道超车。汽车人共同努力,这样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下面想问一下比亚迪的王院长,比亚迪在这几年还是做得非常棒的。我们想问一下,刚才您讲了比亚迪的几个特点,比如说它的集成化、智能化、定制化,您觉得在这几点当中他们的关系是并行的还是有先后侧重点不一样呢?
王洪军:刚才的几个话,其实应该是并行的,不是说相互要穿插的。比如说集成化,你要做到集成化,刚才说的,首先要把标准化做好,把这个协议做好,这样的话,节能化起来才能更方便,每个企业大家把这个协议做出来了以后,有一个企业可以做显示器,这个显示器既能显示全景影像,也能显示疲劳驾驶,也能显示AB,也能显示偏航。假如这些不是标准协议出来,我做集成显示就做不到了。所以集成化和标准化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集成化跟轻量化也是一个协同的关系,刚才图片也可以看到,有很多零部件,大家一开始做产品都没有太大的信心,或者技术还没有这么成熟,所以把所有的产品都分开来做。随着这几年技术的发展,大家的产品已经成熟了,这时候就需要来集成,达到给整车降成本,给大家带来收益。所以刚才提到的几个“化”是一致的关系。
主持人:谢谢。第一轮的提问想再问一下雷洪钧先生,雷洪钧先生刚才谈到关于新能源的商用车,想问一下现在在中国的新能源商业车里面,为什么大家在主推新能源的电动车,而不是推混合动力或者是燃料电池,您觉得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雷洪钧:我的观点是:一是混合动力也是在电动化,纯电动比混合动力更电动化。二是我们已经在传统车这一块本身就做得不好,所以做得混合动力有两个难点,同时要把传统车做好,同时要把纯电动做好,这两点要做起来,实际上本身是一个难点,作为两个难点。我们尝试过在商用车混合动力确实做得不好,不是不做,是我们做不好。但是今天又尝试了,包括比亚迪和扬子江,今天的纯电动车已经做好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雷总。刚才说了一下,下面的嘉宾也有一些问题想问台上受邀的嘉宾。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长安的苏总。长安公布了四个品牌,长安新能源如何来服务并且支持支撑这四个品牌的发展?
苏岭:长安前段时间我们在北京发布了品牌规划。一是高端品牌,现在还没有命名,暂定AB品牌。二是V标,传统的主流绞车。三是欧尚。四是轻型车,用原来的太阳标。这四个标,实际上长安按四个事业部去发展。
在新能源这一块未来的发展是什么呢?主要是在主流乘用车这一块,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未来新能源汽车也要整体向上,从今年5月30日我们成立了新能源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就是把新能源事业公司进入新能源科技公司,来进行专注落实长安香格里拉计划。一个是V标的标准,二是打造新的品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向上,不知道回答能不能满足?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夏总。智能汽车的设计跟传统的设计一些设计的方法、理念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电子汽车电气的构架和地盘的执行器,可能跟智能车的要求有些不一样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您觉得这个变革是一个渐进式的,从传统车逐步通过改造走向智能车,比如底层的线控、执行器的安装,还是应该是一个变革式的?
夏珩:对,智能汽车跟传统汽车的设计肯定有不同,但是我个人觉得从汽车这个角度相同的还是会更多。我们经常说守正出奇(音译),守正(音译)这部分还要坚持传统汽车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想法,实际上汽车的设计,不光是一个工程师的主观创造,还牵涉到整个工业体系,尤其是供应链体系。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本身的地盘系统也好,电子电气架构也好,它的开发绝对不是变革式,绝对是渐进式,要牵涉所有零部件公司协同开发,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所以讲到汽车设计这件事情,我觉得在守正出奇(音译),其中一万两个零部件集结起来有200、300个系统,基本上由产业协同链开发的,尽量用成熟技术和成熟工艺。刚才讲的线控技术,在市场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供应商非常可靠而且经过长期验证的方案,这一块一定是跟这些最一流的供应商合作解决。
在出奇部分,我们是不是完全遵照传统汽车开发?肯定不是,应该如果这样的话,也不需要2014年冒出新公司的事了,长安几十年前就做这部分,奔驰一百多年前就做这件事情。出奇在哪一部分呢?设备是在汽车软件的开发上。汽车软件的开发,在传统有一些嵌入式的开发,利用微流程进行开发,实际上在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智能网联的软件开发里面有很多不适用了,基于快速迭代、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的软件开发,一定要给我们汽车软件开发注入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想法。二是在汽车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开发,如何实现升级,这是要去创新的一点。因为传统的汽车是销售导向的,我把这个车卖给用户之后,其实意味着整个项目总监和研发总监工作的终结,但互联网产品不一样。互联网产品上线之后,产品经理的工作刚刚开始,所以我们一个研发工作者怎么在产品交互之后继续我们的研发工作,这是在传统汽车开发里面比较少的。因为以前售后人员反馈给销售,销售反馈给生产,生产反馈给研发,再在下一步当中进行迭代,现在不一样,现在要求所有数据直接到研发端,怎么做到?车里有大量传感器,能够侦测到这辆车每天开多少公里,充多长时间的电,用车的时候有几个人,有重力传感器等,手套箱是不是经常用,大屏APP一天用多少次。根据这些结果,通过远程OTA升级,在本生命期内汽车就会进行很多的迭代和升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怎样保证升级的安全,怎样保证产品开发的安全,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做。所以我觉得智能汽车对于汽车的从业人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同时也非常兴奋的一个东西,我们在这里面有坚持以前传统思维的东西,也有我们创新的东西。如何把二者融合起来,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主持人:谢谢夏总。我想说,其实我们传统车在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车成熟的技术应该作为一个发展的基础。我自己来自重庆大学,也有一个智能化的团队,现在的做法在长安CS55的基础上搭载一些环境感知的设备,搭载一些惯导的设备,在这个基础上测试这个共嫩。长安CS55的车也已经是转向、制动都经过改造了,作为目前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满足要求的。以后我们逐步做,可能就把一些线控的东西搭载上去,最后通过一个新的电气构建的形成,传统车和智能化的很多理念进行共同的融合,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应该走的一个路。非常赞成夏总的观点。
最后一个问题,有嘉宾问,他说在电动汽车的设计当中,当电池组的质量达到一定数的时候,这时候整车的动力性就会达到一个极限或者是拐点,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车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想请问一下王院长。
王洪军:这个问题应该是问乘用车。之前我也做过乘用车,后来是做商用车。其实这几年我也比较关心乘用车的事情,我们客车也是。刚才雷总了,我们车上装了不少电池,让这个车跑了几百公里。其实我们装电池也是看市场需求的,包括我们做纯电动,我们不是说装几千公里。研究下来发现,其实公共客车领域大部分都是跑250公里以内的,所以我们在电池的配比上也是参考了这样一个市场数据。所以说在这一块,电池也不是无限的往上装。轿车这一块应该达到400公里左右的里程的电池,对客户来说是可以消除焦虑感。所以说400公里,现在的能力密度,用三元可以做到140-160,其实算下来可能装80度电,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说在这一块,包括以后的技术也是不断改进的,所以动力性方面应该是有保证的,慢慢电池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包括充电和电池技术也在更新,以前不能做快充,现在对电池的一些热管理做好了,电池技术本身也提高了,快充技术也OK了。所以说一个合力的里程配上一个快充技术,我相信是可以满足普遍客户的需求,所以说在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的提升,我们电机、电机本身的技术提升也好,也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数值。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让我们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充满了期待。今天我们聆听了几位嘉宾们的精彩演讲以及他们细心的解答,这些东西,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个新能源汽车的讨论会,不仅有观点的碰撞、智慧的汇聚,还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美好的前景信念的坚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中国品牌汽车将肩负使命、鼎立前行。在新政策的引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当中,实现从技术跟随到全面引领的跨越。
今天的讨论会到此结束,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掌声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参与!再次感谢今天参加讨论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和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8(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http://auto.gasgoo.com/NewsTopic/111.html
手机WAP站专题:https://m.gasgoo.com/news/topic/111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6/0503044144170044161C3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