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处长 刘明
尊敬的何部长,尊敬的陈院士,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参加我们这个非常高水平的论坛。我看了一下整个会议集中了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科技界、企业界的一些精英,而且谈的都是关于汽车行业、汽车技术、汽车产品的一些热点问题,所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也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刚才各位领导的演讲聚焦在我们汽车行业或者汽车技术方面,是关于供给侧方面的。接下来我换一个视角,从需求侧方面,从市场的角度让大家交流一下。我就从近到远把整个对市场的一些看法跟各位做一个交流。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情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超常规的增长。为什么叫超常规呢?因为整体1到10月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大概在13%。
那么这个13%为什么叫超常规的增长。首先,它超出了近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我们从2011年到2015年平均的增长速度只有6.4%,去年只有4.7%,比我们过去增长速度高出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个超常规增长是超出了市场的潜在增长速度。我们以乘用车为例,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乘用车的潜在增长速度相当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到两倍这样的速度,相对是一个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今年增长速度是将近2.5倍,远远高出我们潜在的增长水平。
第三个超常规增长甚至超预期增长是指超出了最乐观的预测。我们在去年年底的时候,预测今年乘用车市场增长11%,被业界认为是最乐观的一家汽车市场的预测机构,回过头再看今年这个市场,已经被整体的市场发展超过了,所以是一个超预期的增长。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们可能最大的感知就是去年10月份开始出台的1.6升以下的购置税减半。但是我们自己研究的结果可能还不能说是单单一个因素影响的,应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算了一下购置税优惠政策就是减了我们购车成本的4%,拉动我们车市的增长是三个百分点,实际显然要高一些,高的话一部分可能就是由于下半年以来,大家有一些提前购买的因素在里头。第二个实际上整个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虽然去年车市不好,我们整个宏观经济在下滑,今年整个宏观经济依然要比去年低一点。大概去年GDP的增长速度是6.9,今年是6.7,还是一个下滑的趋势,但是下滑的程度下来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收入的预期就相对来说是一个平稳的结果,这是稳定的预期。
第二实际上还与我们整个的今年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有关,一个是我们的汽车,一个是我们的房地产。我们可以看一下,蓝色的是我们整个汽车增长的状态,红色的是房价的变化,他们两个是非常吻合的。所以房价的上升对我们汽车市场也起到了一个助推的作用。这是我们对今年1到10月份的一个解释,那么总体下来判断,大概今年车市整个的内需会达到2800万辆,这个是内需的口径,包括进口的量。去年我们全世界排到老二、老三、老四,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加起来只有2600万,我们今年是2800万,比他们加起来的数量多了200万。整个全球市场是八九千万的需求。我们一年的增量就是300万辆,可见整个市场的潜力,市场的规模是非常大的。
可能大家也比较关注明年的市场情况。明年的市场情况用一句话来概括,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就是从超常规的增长变成一个常规增长。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实际上车市增长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的基本面,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政策,从经济上面来看,实际上支撑经济发展有两大引擎,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房地产。从现在来看,从国庆节的时候,中央对房价的持续上涨还是比较担心的。应当说只要有苗头就打,有2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从房地产这个情况来看,这样一种持续的增长状况不太现实,应当稳定住。其他我们的汽车行业也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规模比较大,能刺激经济增长的行业。所以说整体上来看明年经济增长还是一个稍微降的情况。实际上各类研究机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也基本上是一个微降的状况。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整体乘用车增速应当是GDP增速的1.5倍左右,我们预测乘用车市场增长到七八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那么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现在的购置税政策,到今年年底就要结束了,明年要不要延续,大家也比较关心。这样的政策取决于我们中央对经济增长的判断,也取决于对税收保障的考量。因为从今年来看,购置税减半,今年和2009年不太一样。那么在今年来看,实际上从去年10月实施该政策以来,我们购置税降了3%,今年也降了。大家对税收比较担心。从七八月份的时候,业界就有传言购置税优惠政策可能会提前结束。所以我们现在来看的话,三种情况,一个就是我们继续延续这个政策以保经济增长,第二就是退出这个政策以保障税收,第三就是像2010年那种状况;如果我们偏向于保经济,可能延续的状况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就按照三个方案测算了一下,大概延续的话乘用车市场增长率是9%,半退是5%,全退是负1%,这种情况是假设厂商在价格上没有任何动作。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不太容易存在。因为我们现在厂家今年的效益还不错,如果车市不好,他们会采取厂商补贴的措施以弥补政策退出的影响,整体上市场还是一个正增长的状况。这是我们对明年的车市的一个看法。
接下来就是对中长期的看法。我们分两个阶段,2011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业界就对未来发展趋势也有两种判断,既有乐观的判断,也有悲观的看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实际上就是我们整个汽车工业的两大矛盾决定的。第一个矛盾就是超大总量与低普及水平的矛盾。超大总量与我们今天的主题,即汽车市场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关。从超大总量来看,我们现在整体的汽车的消费量是相当于全球的大概28%,近十年多来的全世界的汽车销量增量70%都在中国。这样一个总量,大家觉得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从保有量来看也是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这个总量是从前没有见过的。但是我们比较起来,普及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全球的话,去年汽车千人保有量是170辆,我们是125辆。包括日本等汽车市场成熟国家,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在500、600左右,最高的美国等国家在800、900。韩国也达到了400左右的样子。所以从世界比较来看,我们的普及水平还差得比较远。说明我们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那么潜力比较大,为什么大家也在担心呢?就是由于我们发展和国际上面不太一样的地方。
实际上整体而言,我们汽车的普及率和人口密度成反比。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口密度。从日本和美国来看,基本上就是成反比的规律。看看我们国家,拿北京为例,人口在四环以内,汽车的普及水平也是最高的,这和国外正好是相反的。所以这样一个阶段,容易使得矛盾上升。原因就是过去我们处于一个工业化发展的阶段。那么工业化、城市化都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口等各方面集中化的时代。这样的话,我们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对整个汽车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容量产生一些担忧。但是人口密度是不是就是限制我们汽车需求的一个最核心的因素呢?应当说是,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比较了一下,提出了一个指标,既然资源限制,我们就用每平方公里的车辆密度比一下。我们现在是18辆,如果达到日本、韩国的车辆密度的情况,千人保有量要到1400左右。如果考虑其他限制因素,我们可能也确实达不到这样的一个水平,但我们达到千人保有量400左右就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但是实际上全球对整个汽车的普及,永远是低估的。我记得看过一个文献说在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专家认为美国达到600就是顶了,现在都到800了;在2000年的时候,认为韩国人口密度那么高,350辆就高了,它现在已经奔450了;我们中国是不是达到美国就到顶点了,结果2010年就达到了。我们认为3000辆也不是一个顶点,因为3000辆是可以预见的。我们按照国际的规律来看,从成熟国家的车辆饱和程度来看,它大概就是每百人销售4-6辆之间,我们大概是6000辆的左右水平。
第四个我要谈的就是汽车结构方面的一些变化,应当是2007年以后,我们整个汽车市场都是存在着升级。2000年买车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到了2009年就是解决一个好不好的概念了。原来大家觉得便宜的东西好卖,现在便宜的东西卖不出去了。本来2007年车辆平均价格应当是较低的,但由于刺激政策,2009年的车辆平均价格成为最低的,是12.9万,之后价格逐年上升,这就是一个消费升级。我们看近年消费升级的特征,一个就是去小型化、再一个就是豪华化,第三个就是多样化。就是我们SUV卖得比较好,轿车相对比较平一点。背后就是我们整个经济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我们人均的GDP达到了2000美元这样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国际上有一个称谓叫符号消费期。大家对这个符号意义比较关注,对这个品牌,对这个物质,对这个品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了。这个时候我们对豪华品牌,对高价格的东西相对比较关注一些。未来的话,大概到25000美元的时候这个阶段会结束,进入理性消费期。实际上近几年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走。
未来还是处于消费升级的状态,但是消费升级的变化,我觉得可能要和以往不太一样。以往的消费升级,一个是从小的换成大的,第二个就是从轿车换成SUV。第三个就是从普通品牌换到豪华品牌。这几个其实前两个都有局限了。实际上比A车小的也不太多了,所以从小到大升级有一定局限性。第二个从车型上来看,过去是三厢轿车比较多。但是今年来看,SUV达到了40%,未来可能就是三厢轿车和SUV并驾齐驱,其他车型很难和这两个竞争。第三个豪华车可能还会有一些发展。另外就是智能化,向服务化去发展。
这大概就是我对中国车市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了这么多,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明年的市场就是从超常规的增长转向常规的增长;第二,尽管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但是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第三,我们消费升级还会延续,但是它的这种发展的方向,这种升级的趋势和以前可能有一些不太一样。谢谢大家!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6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opic/qcyhj/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topic/qcyhj/
提示:本文为现场速记,未经专家审核,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2/020102452457000211673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