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6日,2018(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于重庆隆重举办。本届论坛以“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旨在展现数年间以及未来汽车产业的新变化、新趋势。以下是德勤管理咨询合伙人周令坤在论坛中的演讲实录:
周令坤: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分享下面的话题。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未来展望”,我是从移动出行角度给各位分享一下未来是什么样子。
首先谈到未来,未来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未来,在2000年的时候全球人口61亿,展望到2050年在全球会有96亿人口。在这样一个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城镇化的比例也在迅速的扩张。在2050年,基本上有66%比例的人会居住在城市,这个数字又转化成一个绝对量,会有34亿额外人口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在整个全球已经有41座城市超过1千万人。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在近期20年里面是基础设施投资有差距,实际的需求和实际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会有几个原因和结果的影响。一是美国威力(音译)到2025年有1.25万亿美元的由于交通路况原因损失掉。反过来在大部分的城市有73%在通勤当中会损失掉,交通越来越慢。由于这两点对未来的发展有三点启示或者三点影响:一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二是整个交通拥堵情况还会继续上升,三是由于整体交通状况的下降,会导致整个城市的活力下降,未来会影响到城市的吸引力以及经济发展。
从另外两个指标看一下。一是以中国北京、上海为例和世界上同等量的领先城市相比较一下。一是从两个指标来看,一是横轴左侧是人均GDP,北京、上海基本上在2万美元左右,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差距不大了,另外还有指标是千人车辆拥有量我们也比较接近于发达城市。但是我们看一下右侧这个图,我们发现和领先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叫路网的密度。在北京、上海过去几年在中国算是比较好的城市,但是和发达国家比,尤其和东京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有3倍的差距。这样的话,城市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在路网密度有差距的情况下,中国在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未来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大家在北上广非常明显感受到拥堵的情况。
为了缓解这个情况,我们知道资本是最敏锐的。过去5年中国有很大的资本转入到移动出行市场,一共有225个项目组,有1690亿人民币的投资转移到这部分。未来移动出行的形态在中国也是非常多元化的,大部分资本是在网约车领域,二是共享单车,除了这两块还有分时租赁、拼车服务等等。这一部分在过去三年中国非常特别特别快,我们今天也是想从这个角度谈一谈影响。
除了刚才讲的城市发展之外,我们再从移动出行的驱动力角度来看一下,基本上有五大驱动力在促使移动出行迅猛发展。一是可替代动力技术。电池技术的发展,包括燃料电池的发展,就让新能源汽车逐渐具备,包括燃油车效率的增加。二是新型材料。关于智能互联技术的发展。刚才华为和大唐都提到了V2X包括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三是出行偏好,以往很多人希望拥有一款车,现在很多年轻人接受没有车但是出行方便。四是自动驾驶。由于这五个驱动力,导致我们右侧象限的变化,从两个坐标,横轴是车辆的拥有权,纵轴是车辆的控制权,有巨大的变化,一二三四象限美国是递减的,中国从大方向一三二四也是递减,从这个角度移动出行有很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有两个驱动力是来自于技术的推进。一是数据分析,二是机器学习。这两大科技会从几个维度推动智能互联包括移动出行的发展。第一个维度从车辆所有权维度里面,让大家愿意使用共享的车子。几个方面:一是数据的交互,二是动态定价、动态的路线优惠。除了这个角度之外,还会有另外一个方向,我们讲是从安全性角度来看,自动驾驶的发展,车辆会越来越安全,大家愿意使用共享单车或者共享车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刚才提到是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技术。
在此基础上,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移动出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如果从A点到B点,消费者有些诉求是永远不变,希望更快、更绿色环保、更方便、更安全,未来移动出行场景是能够带来连贯出行场景、有数字化体验的一种情况。在这种场景下,也就实现了在出行领域的智慧城市或者说智慧交通。
最后我想给各位分享一下,中国消费者相比较别的区域来讲,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普遍是很高的。数据不再一一解读,德勤管理咨询在明天发布汽车消费研究报告,希望大家明天关注一下,我们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布。我们摘选一些数字,中国消费者在区域性方面和别的区域不一样,尤其对于新的技术,比如说自动驾驶。
我要汇报的就是这些,谢谢各位!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8(第九届)全球汽车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http://auto.gasgoo.com/NewsTopic/111.html
手机WAP站专题:https://m.gasgoo.com/news/topic/111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6/05054045404570044215C3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