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报告 (2024版)
  • 2024车身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汽车功能安全工程师培训
  • 智能汽车中央计算平台系统培训
  • 2024第二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访 > 正文

同济大学余卓平:汽车强国转型升级期的人才发展思考

盖世汽车 2017-10-30 15:46:50

第19届亚太汽车工程年会&201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APAC 19 & 2017 SAECCE)于10月24-26日举办,本次论坛以“未来汽车与交通变革”为主题,携手行业领导、学会领导、院士、汽车及相关行业权威专家在内逾3000余位国内外业界嘉宾共同探讨汽车产业车厂与零部件协同创新和技术发展路径。以下是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教授在会议上的演讲实录:

2017 SAECCE,2017SAECCE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余卓平教授

余卓平:这个报告的来源是今天上午钟校长在谈工程院设立汽车强国战略研究,这里面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讲人才队伍怎么建设。这一点也感谢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对于中国汽车人才做了非常长时间的深入的研究,所以有一些数据我们能够展现给大家。

分四个方面,先看看整个的背景。从背景来看,这一点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了,重要性我就不讲了,特别有几个数据,还是蛮值得在这里讲一讲的。第一,我们的自主品牌,现在按照最新的计算说,过了50%了,或者在50%上下。这一点对于我们搞汽车的人来讲,还是蛮关注,如果突破的话,是我们自己会觉得自豪的。这就是今年4月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明确把这个数据亮出来的。

第二个大的背景,这个论坛里面讲得非常多,就是转型出现了,汽车要从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可能会转向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或者是储能单位,或者是数据空间。也就是说,汽车的定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现在论坛里面大家很多专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汽车产业要进入转型期。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的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在哪里。第一个,我引用了人社部对人才的定义,前面加一个汽车,无非就是说多了一个汽车专业。这里面讲要有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对人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刚才我讲到的,王教授讲人才现在是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大的瓶颈问题,后面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在哪里。我们梳理了一下,大概在四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数量上,第二是在质量上,特别是面临新的转型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要发生大的变化。再一个,这个行业的流动与机制问题,以前是不能流动,现在不能说不能流动,但是现在的流动又不大有序,恶意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是把一个队伍,一个企业里面的一支队伍给挖走,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对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还有一个是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围绕这四块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首先是总量的问题,从总量来看,现在我们在整个行业里面,技术人员现在不到50万,总量不到50万。从占比来看,大概不到15%。而发达国家在这个行当里面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是超过30%。所以从总量上来看,我们现在汽车的技术人才,现在还要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里面最重要的是靠技术创新做突破。那么我们的整个人才队伍的数量上的欠缺,应该是非常明显。最近的报告大家也看到,就是讲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是17万,这个17万包含在刚才讲的50万里面。讲到2020年的时候,缺口是68万,2025年缺口将近一百万。可见这个缺口是非常非常惊人的。如何应对人才的数量问题,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大挑战,首先量要上去。

这有点像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突然扩大招生,放大大学生的培养一样,实际上是先把量弄上去。汽车人才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第二个是质量,就像刚才讲的,现在仍然是把汽车作为机械工程学科里面的一个二级学科都算不上,车辆工程,来培养汽车专业的人才。这些专业的人才,90%都到汽车行业里面去的。

技术要扩展,汽车早就不是一个机械产品了,如何来应对质量培养上的问题?这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把一些新的学科知识,在汽车人才的培养里面体现出来,这是第二个问题。当然了,我们汽车是一个应用应很强的专业,在专业知识、工程实验能力的水平提高上,也是需要加强培养的。

第三个就是刚才讲到的流动的问题。很简单,我前一段时间在讲,上汽,今天咱们在上海的舞台上,上汽是最早在新能源汽车里面有一支队伍在做燃料电池的,最近挖人挖得非常厉害。这个现象,要引起整个行业的反思。

第二个,国有企业在人才激励制度上面,有一些跟整个市场发展,我们觉得不大相配的。比如说限薪的制度,国有企业的限薪制度,这种限薪制度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非常集聚的行业,用这样一个机制,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所以我们讲,人才流动里面深层次的,我这里只是讲我们带来的思考,我觉得要考虑这些问题,答案我给不出来,但是我觉得在这里面呼吁大家思考。等一下讲的建议也不算是建议,只是我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思考。

还有一个问题是国际化,现在也日益突出。一带一路以后,我们的汽车肯定要走出国门。去年在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四百多个行业专家,最后得出了一个对未来的市场的预测,说到2030年左右,我们会超过四千万辆的汽车年产量,但是这是保守的,我们有一个估计说,如果中国的汽车走出国门了,因为到那么大的量的时候,不能说中国生产的汽车全部卖在中国大地上,肯定要走出国门。如果考虑走出国门,有一个比较冒的估计,要超过六千万辆。这里面我们讲,中国的汽车工业将来要走向国际,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的人才必须要考虑国际化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刚才讲技术人才的短缺,实际上也告诉大家,在国际化能力上也是明显的短缺。从这四个点上,我们来看看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的问题。

围绕这几个主要的问题,提出一些我们的思考。这个大背景我就不讲了,从思考来讲,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十九大、习主席就谈到,人才就是强国战略里面最重要的一块内容,从中国制造2025里面来看,也纷纷把人才建设作为非常重要的举措。今年2月份发出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里面也同样提到这些问题,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从政府层面上来讲,宏观上做了非常好的思考。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在一些微观点上怎么展开。第一个,数量问题。这里面大家来看,目前的这个情况基本上是这样,很专业性的就是汽车专业,放在车辆工程里面。这是在机械类里面众多的学科里面的一小块。其这样一个二级学科的情况。我们开设二级学科的学校,国内有多少?208家。这个专业每年培养的学生的数量,大概是4万人。刚才讲的缺口在这里,当然到汽车行业工作的不光是汽车专业的,但是汽车这个专业的人才,应该在这里面占很重要的一块,主流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这一点来看,人才的数量跟我们的学科设置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一直试图呼吁行业,现在很多的新兴学科发展,国家教育部都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发展产业,要求高校设置一级学科,去应对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这样一个老的汽车产业,实际上是在转型发展期,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要新兴发展的产业。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希望去呼吁,把车辆工程这个学科要升级成一级学科。这样的话,从数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实际上在交通工具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天上的是一级学科,航空航天是一级学科,水里的船舶也是一级学科,就咱们陆面上的交通部是一级学科,很典型的问题。所以我们呼吁具体的建议是说,跟汽车相关的有众多的二级学科,比如说车辆工程,整车的,发动机是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里面有一个动力机械,当然除了内燃机还有其他的动力机械。交通运输工具里面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现在智能化等等的发展,是完全全新的汽车的应用。在这些老的学科里面如何把它融合起来。

还有一个就是将来的新能源工程,新材料工程,人工智能,还有信息工程。从这个里面的知识,要注入汽车的学科。这样应该构筑一个全新的车辆工程的这样一个一级学科。我们应该在这里借这样一个大平台,我再次发出这样的呼吁,希望能够引起行业业界的高度的重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国家来实施这样一个人才战略里面的具体的举措。

从数量发展上来看,我们提出,实际上是有一个目标,到2030年左右,希望技术人员能够到达发达国家的30%的水平。这里面在人才总量上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目标。然后也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这里面包括职业技能方面的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实际上大家都不关注,现在汽车的研发,往往我们发现很多汽车企业,新一代车型出来,在汽车上打不响。实际上国外在汽车技术研发里面的第一道工序是在市场的开发上。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在详细的市场调研,来决定这个技术能不能在这一代车上采用。这也是技术开发,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把这一类人才完全放到管理类的市场营销那个学科群里面去,不匹配,要积累很长的经验。像这些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我们希望如果有一级学科的体系的规划,我们可能要把这些跟汽车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类的知识,要传递给我们培养的人才。

从结构上来看,刚才讲转型发展,现在要跨学科,新的多学科的融合,同济大学前一段时间借协同创新的这样一个机会,建立了一个校内的协同创新平台。当然了,实际上不光是校内的协同创新,包括校企之间、校校之间的联合。目的就是希望促进这种融合。如果说不在培养的知识结构上实现这样的融合,我们的人才质量是实现不了这样的一个突破的。

第三个,刚才讲到的流动机制,我们想至少在两点上值得思考。在国外很清楚,汽车工业,特别是高等级专家的流动是受到限制的。我们国家也似乎有一个这样的流动限制,但是没有严格的实施。我们整个行业有什么办法能够在人才规范流动、有序流动上,通过一些措施,能够限制这种恶意的挖人。这是流动机制上。

还有一个,针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国企的限薪,要有一些开放性的机制。因为毕竟不是一个垄断行业,不是一个政策保护性的行业。你这里的人才在这样的一个薪酬体系下,你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完全在另外一个薪酬体系下,那你怎么保留人才队伍?怎么稳住人才队伍?很困难。这一点也要在人才政策上做多多的呼吁。

再一个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现在在一些,教育部刚刚推出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在这些大学里面现在应该讲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就是国际化的双学位的人才培养。同济大概有四分之一左右是要进入双学位培养的,有一段时间是要到海外去,同时拿两个学位,一个是国内的学位一个是国际的学位。这一类人才,毋庸置疑会为人才的国际化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所以高校的层面上还是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意识。

第二,企业的人才培养上,实际上人才的培养肯定是终身制的,从大学到企业,仍然面临着继续的培养。这一点上,中国很早就进入国际化竞争了,现在国外的企业都在,合资企业有多少,所以我们如何利用合资企业的平台,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不能把合资企业只作为一个加工厂。人才培养体系上面,实际上我以前曾经当时,我印象非常深,给上海上汽大众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当时德国大众非常限制上汽大众产品开发部的人员的发展,后来我们学校跟德国大众也有一个交流,我们还聘请他们的技术主管是我们的客座教授,我们就提出来要如何加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特别是像你这种国际化企业。他们觉得挺好,邀请我们每年三十个人到德国去培训,培训完了就到上汽大众去。

上汽大众觉得,无形中增加了每年三十个人才额度,工程师的额度,非常开心。所以这一类的培养模式,我觉得将来如何在这种合资企业进一步的拉开,很有必要。

还有,现在我们很多的,刚才李董事长讲到我们的零部件,现在一些优秀的零部件开始在国外实施并购,掌握了很多国外的关键领域的零部件的企业。如何利用这种企业加强我们的人才队伍的培养,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这几个渠道在企业里面也要有深层次的考虑,有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确实能够为我们,看看还有几年,五年还是几年,使得我们汽车工业将来走出国门,支撑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在全球的实施,能够起到作用。我想在人才的国际化方面一定要这样。

还有一个就是人才引进。人才引进对于高端人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今天在讲台上的,包括邬总,是从海外回来的人才体系里的一员。这一条渠道还是应该要广开,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海归人才有不同的议论,但是我们坚定的认为,主流肯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大大有利的,还是要打开这条路。对人才国际化的思考我有这样一些体会。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我们要加强建设,在高校这个层次上,希望呼吁能够实现汽车工程领域里的一级学科的这样一个层次的提升,能够扩大培养量,实现更好的学科融合,新的知识面的扩展。再有就是人才队伍的流动上,还有国际化上,我们刚才也提出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舞台,引起大家的共鸣,引起大家的深层次的思考,为实现中国的汽车的强国梦,人才肯定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的。打好了人才这一仗,相信对实现汽车的强国梦,是最有利的。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10/30034650465070026084C303.shtml

文章标签: 2017 SAECCE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