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供应链 > 正文

【盖世汽车】圆桌讨论: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好协同发展?

盖世汽车 2016-12-03 15:28:03
核心提示:“2016第四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现场直播!

【盖世汽车】圆桌讨论: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好协同发展?

马芳武:今天的主题是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好协同发展,请在座的各位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先请杨老师。

杨志刚:根据我们工作经验,我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的主题都是风洞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怎么样起到嫁接整合厂和零部件厂的作用。我们大概有两种嫁接方法,一种是我们通过设计公司的平台为整车厂做汽车设计,这个我们看到了很多;第二种是发动机散热以后的模块怎么设计,就是前端模块和风扇等等。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整车厂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希望对供应商有一个比较好的评价,评价的一个方法就是搞一个比较标准的车,然后看看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是不是能够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满足技术要求。通过这两个例子,尤其是后面这个例子,可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怎么样通过一些公共服务平台,让整车厂和零部件能够在技术上对接起来,这样整车厂找到了一个它认为合适的零部件企业,而零部件企业也知道整车厂的要求可以怎样实现。


马芳武:下一位是吉利的李军博士,请您也介绍一下,我今天看您主要介绍关于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我想您以后和辛博士将成为合作伙伴,辛博士的产品是不是以后会不会您的核心供应链?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李军:我回国以后实际上在零部件企业待的时间更长,我先在主机厂,然后在上海零部件企业,一直做亚太区的技术总监,所以我对零部件企业怎么跟主机厂合作蛮有经验的。我在做零部件的时候,感觉和主机厂合作,特别是韩国企业打交道,他们做的比较好,像现代,整个零部件企业里面,供应商里面有两条线,一个是全世界一流的供应商,另外一个是他们自己重点想培养的供应商。对接也基本流程化,零部件有自己的产品在里面,同时有技术产品,就是产品要对接好,同时技术要对接好,往往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我感觉目前为止,做的更多的是产品的对接,技术的对接好像没有完全跟上,感觉没有后劲。目前来看,技术对接的话,比如我在做零部件企业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创新产品团队跟主机厂的规划团队直接对接,这样有一代的供货产品,还有下一代的对接,这样对接口就对好了,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咱们国内的零部件厂家能够实现这样类似的对接,应该是比较好。当然我们现在的定位,技术好像跟国外一样,价格是中国的企业,大家都说技术是一流的,价格是本土的。大家都这么想,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总体来讲,我觉得要完全把国外最一流的零部件技术路线都搞清楚,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技术路线图,这样才可以和主机厂谈,才能让他们放心的选择你,不光有现在的产品,还要有下一代的改进。

马芳武:辛博士,您也一直在投资,涡轮增压器是发动机零配件中最难的,您要跟整机匹配需要多少个月?需要哪些认证?

辛军:我在美国和中国的汽车公司工作差不多20年,去年5月份自己创业,做发动机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我先回应一下李军博士的观点,我补充一下,我觉得零部件供应商和主机厂其实就像男女朋友跳交谊舞一样,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是方向要对,另一个就是节拍要对。方向要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零部件供应商一定要知道主机厂五年以后要什么,十年以后要什么,就是你要在合适的时候,把你的技术、产品跟主机厂去交流。如果主机厂今天在开发发动机,然后他需要你的涡轮增压器供应商,我这个供应商不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技术要求,这就是节拍。另外你不仅仅有今天的技术,你也需要有明天的技术,还需要有后天的技术,这样把零部件供应商和主机厂全都协调起来了。

刚才马教授的问题,匹配时间多长,涡轮增压器是帮助动力总成降低油耗非常好的方法之一,和自然吸气的发动机,用涡轮增压器油耗降低约15%左右。我既然从甲方到乙方,作为一个零部件的话,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另外我也是从甲方出来的,我也从甲方考虑问题,如果中国没有核心竞争能力非常强的供应商,中国的主机厂有没有前途?我在上汽的时候一直在想,其实我的观点是没有前途的,为什么没有前途?因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去竞争,显然量没法比的。目前我们主机厂一年在二十到三十万台,人家一年是几百万台和上千万台。另外很多零部件企业研发团队都在国外,跟中国的主机厂怎么协同开发,或者同步开发呢?我觉得从中国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也需要有竞争力的,有前瞻性的零部件企业跟他们配套。

马芳武:陈教授的观点呢?您是在企业工作了多年后到的大学,谈谈您的想法。

陈振雷:我之前一直在企业,我觉得国内和国外最大的区别是国外的产品是免检,汽车厂只要把目标定下来之后,产品拿过去直接用,出了问题零部件厂商直接会负责的。国外的零部件厂家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我并不是说我们国内的零部件厂家不竞争,而是竞争不够。主机厂最想得到什么呢?你做出来的产品直接拿来用不会出问题,这是主机厂非常希望得到的信息。我觉得能体现一个零部件厂家对质量这一块提升到什么程度,很重要的一块是对质量的把控是什么。你知道上个月出来的产品是多少,你必须在技术上更新,技术上不更新,就被后面的超过去,因为所有的产量基本稳定在,哪怕增长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所以这个更新是靠技术。

马芳武:马总,您是在做增程器,我去年有幸看到了宝马I3的增程器,国内我也看了一些增程器,特别是去年山东有一个电动车展。目前做增程器的是由传统做发电机的行业转过来,低成本,我不知道你们平衡性价比的?如何让大家接受你们的产品呢?

马元海:跟辛博士一样,实际上我也曾经当过客户。我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我姓马,马元海,我在东风工作了15年,在技术中心做发动机设计。现在谈零部件,在鄂西北那里你感受得更深刻一点。回忆一下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在鄂西北可能体现的更加清楚。在十堰建汽车厂之前,不夸张的说,当地的人没有见过汽车。东风刚刚建汽车厂的时候,汽车刚刚开进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跟着汽车跑,没有见过。可想而知在当时那个工业条件下,发展零部件是非常难的。东风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仅要造军车,还要民用,还要肩负扶贫的工作,因为鄂西北很贫困的,到现在都是很贫困的地方。我们那时候做发动机零部件,必须强制要求有一些零部件给当地的企业生产。当时我是管配汽机构的,相关的零部件都在那儿生产,他们水平的确不高,我们就跟他们一起攻关,我参加过很多公关,并且很多课题我都是主要成员。像冷激铸铁凸轮轴、冷激铸铁挺杆体、巴氏合金凸轮轴衬套、正时齿轮表面磨损,等等。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效果怎么样呢?非常好,因为企业有积极性,他知道干好了以后就有份额,也可以挣到钱,我们也有积极性,有成就感,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是供应商和客户共同成长的故事。

在这个增程器研发过程中,我们也很痛苦,到底这是不是一个东西,或者是不是一个技术路线,我们都产生很多的争论。后来好在我们有一个韩国的团队,我们有发动机的基础,有山东德州的生产基地。我们决定在这个发动机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优化,往增程器方向发展。其中包括发电机和逆变器的技术,都是从工业过来的东西。还有刚刚出台了一个路线图,里面有一个共用技术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我没有见到这个平台建设过,或者给整车厂有什么好处。从逆变器到电动机,这都是共性的技术和产品,大家分散的不得了,大家都想搞,结果形成不了核心的东西,形成不了产品。我也能搞,你也能搞,结果都搞得不好,钱也花的不少。

马芳武:会议主办方给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零部件企业发展的路径有哪些?出路在哪里?其实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一级供应商,很多被国际的大牌给控制了。但是我们也在思考,其实这些一级供应商,他的二级供应商和三级供应商很多是国内本土供应商,在提供原料和一些零部件后,然后由他们来组装。实际上也是由于这些一级供应商进入到中国,促成自主品牌的发展,我们也在使用这些一级供应商的先进技术。虽然现在控制了我们国内的很多资源,这些供应商能够使我们的自主品牌走的更快一些。但是如果像辛博士和马博士,您现在在做的,很可能面对这些大牌的供应商竞争,因为人家已经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怎么走出?辛博士您来回答一下吧。

辛军:先讲一个观点,第一个出路我总结一下,国际化,国际化是什么概念呢?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自己所谓做事的方法是国际化。国外的汽车工业做了那么多年,就是在汽车行业里面沟通、技术交流、技术对接,基本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其实是有所谓的化学反应的,你知道国际上的行情,和他们进行交流,把材料做的非常国际化,首先对我们的客户会产生好的影响。在国内做事情的时候,也是学好成熟企业的一些方法。第二个,国际化可以走下去,欧美的很多小企业,人员也不多,就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但是小的零部件,都是做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他们有一些专门的技术,不能说市盈率非常高,也很适合被收购,这样你也可以走出去,可以快速的打开客户资源,另外也能够快速的把自己的企业技术设计,就需要有国际化的人才。他们已经做了上百年了,我们怎么跟他们竞争?我在出来创业以前仔细的想过,我很高兴的说,其实12个月以后,我一定比别人幸福的。我们做的产品——涡轮增压器,从性能来说,会比国外的品牌从效率来说好一点。技术是一层纸,有的时候我们被自己吓坏了,说中国汽车做不好,人家是百年老店,其实技术发展是很快的,不是人家是百年老店,我们才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就自暴自弃比不过人家。现在人才如此国际化,人家是百年老店,他靠的无非是体系、流程、研发设备和人才,说人才、研发体系都很重要,我认为中国人的勤劳,欧洲一年也许两个月在休假,我们一年也许两天在休假,我觉得在开发的效率上,包括对比上面,肯定会比人家低,这样最后都会体现在我们的价格上面,肯定比人家有竞争力,并不是我们用的材料比人家差,完全可以通过好的管理,好的操纵效率。

马芳武:谢谢,我前两天看到一个资料,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中国的汽车工程师总数全球第一,我们的工程师的工作时间更是全球第一。请问杨老师一个问题,杨老师是在中国建设第一个汽车风洞,那么这个风洞建设的时候,差不多是全球最好的,目前中国还有几家同时在建,杨老师也是核心顾问,不怕竞争,同时给人家提供很多的咨询。但是未来会有一个问题,这些风洞之间的标定不一定一致,比如说您这个风洞做上汽的车是0.27,那么在其它的风洞会不会也是这个数字?还有这些风洞之间会不会形成竞争?我听听您的想法。

杨志刚:马老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实际上我们最早有本关于空气动力学的书就是您写的。你前面的问题我问两句,因为我个人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现在在同济大学工作,同济大学跟德国的联系比较多,所以回到零部件企业出路的问题,我觉得德国有两个例子,也许有参照性。第一个是营销,现在都在强调营销,如果你做的好真不怕营销。德国还有一个很好的公司,大企业,像西门子、大众等等,这些企业自己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小企业,尤其是一群小企业,怎么样搭一个公共的平台,来支撑这些小企业的技术。我们有的人希望国家,包括各个省市都来做这件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也能够促进国内的零部件企业一起来做技术进步。

你刚才说的空气动力学的问题,这个是令人高兴的事,说到底是这个行业热了。我们的竞争不是其它风洞的竞争,我们认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企业什么都不做,就是不做研发,那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中国处在卖方市场的时候,只要是买方市场就一定要买,这个需求端非常清楚。至于说回到彼此之间的比较,国际上有一些比较标准的做法,就相当于不同风洞测定出来不同的结果,怎么相互比对。我们风洞在得到大家广泛认可之前,也跟欧洲的一些风洞做对比实验,反过来我们在兄弟风洞建好以后,大家也会做相关的对比,这样也会共同的推进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马芳武:风洞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单体汽车试验设备。下面在座的听众有没有问题?

提问: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参会朋友们,我是来自烟台龙口机械的,今天很高兴听到咱们行业的顶尖人物针对零部件企业如何做协同发展,为什么主办方能把这个命题抛给各位,我想背后也对这个行业的期盼。只有中国零部件强,中国的汽车产业才会有希望,不管是离开祖国,从外面学成归来,也不管曾经我们在甲方还是在乙方,包括企业政府层面,这次陪同我来开会的还有地方政府的领导,他们也是看到了这种趋势。所以我觉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可以涌现更多的像自己去创业,或者专家和零部件企业的人士一块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发展路径。我说一下自己个人的观点和心声。

马芳武:我简单总结一下,可能有的人还不太了解我,我来自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我以前在吉利汽车做副院长,回国之前在美国底特律工作,在英国读博士,最近在青岛创建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我们会把前沿产品,在我们的基地孵化,同时把一些高科技的产品,比如大学教授的一些专利、一些论文,还有一些不能直接转化的产品,在我们这里进行开发、中试。我们希望一些机构,希望大家抱团取暖,跟国际有直接对接的窗口,然后更能够在落地的环节过程中,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和同行伙伴的认可。现在中国几所大学都在开办类似的产学研基地,这个势头挺好的,国家也鼓励双创,创新创业,所以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到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进行洽谈合作,我们提供一些免费的办公室和场所,当地的政府还有外面的机构会协助我们开发产品。

我觉得中国零部件企业现在是警醒的时候了,特别是我们一些核心供应商,应该说我们破局还没有完全产生,但是像比亚迪、长城,他们就有核心的供应商在孵化,所以我们应该抱团取暖。

我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所有的演讲者!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6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opic/qcyhj/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topic/qcyhj/

提示:本文为现场速记,未经专家审核,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2/03032739273970002166845.shtml

文章标签: 零部件 汽车与环境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