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常务副主席 刘小稚
互动嘉宾:
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 董愚;
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主席 张式程;
在日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 付凯;
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会长 罗小平;
江苏上淮动力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志玉;
迅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罗建衡。
刘小稚:相信大家现在对“中国拥抱世界”这个主题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圆桌互动会有更深一步的,针对中国汽车走向世界会有进一步的互动,希望可以为大家带去更多的思考和信息。
首先我们问一下董愚博士,刚刚你讲到了美国加州硅谷和密西根底特律。我们知道硅谷是人才创新的代名词,底特律最近也慢慢复苏。能不能进一步谈谈两地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中国车企落户美国时,他们怎么样选择,做什么样的思考?
董愚:我来自美国底特律。在美国,现在汽车比较热点的城市一个是硅谷,一个是底特律。硅谷的特点是IT业发达,以谷歌为带领者,还有其他一批IT业在硅谷形成了整个汽车IT业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当中,最时髦的技术就是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
底特律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可以说是百年老店。有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同时也拥有其他日系、德系车企在北美的总部。可以说底特律是全美汽车制造业的核心地带。一个是新兴产业,一个是传统产业。在中资企业落户北美的时候,怎么样选择这两个地方,那就看我们要什么?
如果说要考虑智能化、网联化当然南加州硅谷是首选。如果是传统的汽车工业,比如说自动变速箱,比如说轻量化,比如说节能减排,尤其是针对新的排放标准,底特律毫无疑问是首选。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特色。而现在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越来越融合在一起。譬如说福特公司建立了一个百分之百全资子公司,在硅谷和底特律两地。未来,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重要的是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观点。
刘小稚:您刚刚说两个地区都可以选择。我们从你的报告当中有得到了非常多的信息,您也提到直接到美国投资,美国政府也有很多的支持。从电气化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要回到德国的新的电气化,我们看到德国要后发制人,要弯道超车。我们看到2030年电动汽车达到的比例已经是非常高了。我想问一下张博士,我们中国是一个体量比较大的市场而德国体量没有这么大,所以电气化在德国这种高速发展下,会不会非常快的超过中国这几年电气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人才方面,德国的人才和中国的人才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能不能简单讲一下?
张式程:电动汽车这个市场,我个人认为,对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厂商的挤压来说要分层次,一方面是中低端,无论是弯道超车还是后发制人,我觉得挤压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在高端车,因为我们搞电动汽车都知道,从生产路线来说,有的是从上向下做,有的是从下往上做。做高端电动车的,要考虑到未来三五年来自德国的强烈挑战。因为受汽车品牌的影响,他做电动成肯定是从高端做起。在原有的,已经成熟的豪华传统车的基础上再做电动汽车。也就是说,中低端影响不大,高端危险。
问题的第二部分,就是人才方面,要赢得市场归根到底还是人才。我在德国工作二三十年,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我觉得德国的企业,尤其是汽车领域,企业是一种领跑型的文化。领跑这个词,最近华为的任总总在提。德国是传统的汽车强国,从文化来说,他没有跟随别人的习惯也没有那样的文化,因为他总是走在前面,所以他自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他做东西就是探索性的。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几代人下来,他有一种领跑型的企业文化。
从管理角度来说,他是比较创新型的管理机制,对工程师也好,对管理层也好,他有一个非常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特别适合创新的环境。说一个比较远一点的话题,国内有一些企业找我们的时候,我发现有的时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虽然我们的教育体制还在不断讨论,不断改革,目前培养出来的人还是缺乏创新性,我们的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之后听领导的话,始终是要“听话”,这是非常扼杀创新思维能力的。而在德国,在西方,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以非常自由的方式来培养的。我想这个问题现在国内已经意识到了,有识之士也提到很多方案,相信这方面会有所改进的。
刘小稚:我们知道日本汽车经济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电动汽车目前最多的专利都是在丰田汽车普锐斯下,在上一届奥林匹克冬运会的时候,它的智能交通已经用的非常极致,而且互联网也在一步一步的为实体经济做很多的支持。现在问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日本没有那么多的海外人才,他只有自己的人,他们是怎么样人才留住的?从技术的方面,日本将国外的技术拿回国外来说,比如说要拿到中国来会有一些壁垒,但是拿到日本去,则没有什么壁垒。日本是怎么样培养人才的?我们的专家如何对中国拥抱世界做出他们的支持?
付凯:大家好,我是在日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的会长付凯。主持人提的这两个问题,首先我觉得在留住人才方面,日本总体来说,正如主持人所说是一个比较单一的民族,相对来说,这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留学生,还有一些东南亚或者是欧美的人也慢慢的融入到日本社会当中,总体来说,日本人还是比较单一的,不太接受外来事物。他们主要是依靠单一民族进行文化传承。他们做东西和欧美相比,创造性要少一些。但是他们在精益求精方面做的非常的极致的。
我可以举一个非常小的例子,比如说在东京机场,有一个扫地的老太太。她看到地上有一个很脏的东西,他马上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洗涤剂可以把它洗干净。其实这个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我举这个例子来说,她只要看到地上有某一个脏东西,他马上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洗涤剂把它洗掉。从这个小事情,也可以说明日本人做事是非常精的。同时日本在技术的传承方面也做的非常好的。
这几年日本总体来说,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制造业不再那么感兴趣了,现在老师傅越来越少,懂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就把这些技术慢慢归纳总结起来进行数据化管理。在没有老师傅的时候,他也能这些技术做好,传承到下一代,不管谁去做都可以做得很好,这也是一个日本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从国外对日本的接受度来说,现在日本把这些工厂建到国外,让国外也可以享受到他们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样国外更容易容纳日本的技术或者是日本的产品。
刘小稚:相信各位听众听了之后都会有一些启发。我们听到了日本在技术方面的专注和做事的认真。希望在场每一位专家考虑一下,接下来中国拥抱世界,从人才角度来说,也需要各位给一些意见。如果说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写在纸上,我们也会有互动的环节。接下来问一下罗小平会长,您这一次带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的专家来做技术交流。能不能简单阐述一下他们带来的汽车发展方向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法国在汽车方面有很多世界级的好的品牌,这一次您带来了什么?
罗小平: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这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论坛。其实刚刚做介绍的时候,下一次法国可能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介绍。我来自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今年是协会成立20周年。讲到法国,刚刚刘小稚问到法国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法国在工业上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10月份的时候,大家注意到是诺贝尔奖发奖的高峰期,培养的学生人均得诺贝尔奖最高的学校大家知道吗?我可以告诉大家是法国巴黎的高师,他是1000名学生差不多有1.35个诺贝尔奖。第二名是加州理工大学,他是1000名一学生差不多有0.67个诺贝尔奖。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法国在创新方面的能力。
第二,从汽车方面来说。去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有一个项目,在巴黎大概有几千辆的电动汽车的租赁。这不仅是电动汽车本身的发展,汽车租赁发展和城市居住的和谐,我们可以节能,同时还有互联网的共享精神。这也是一个创新。
另外,大家知道法国在航天方面是世界领先的,但是法国的零部件企业、中小型电子企业、汽车工程服务等等这些公司他们可以成为中国的这些汽车公司在法国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收购对象。这也是很强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汽车电子和汽车工程服务方面。
第三,说到法国的文化,在西方国家当中,最可以理解中方文化的是法国。为什么讲到文化?因为所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好、兼并收购也好,最终都需要文化的互相理解和融合。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是比较接近的,就可以为你提供更大的成功机会。
刘小稚:今天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海归人员回来创业,我本人也是从海外回来创业的,那么在回来创业过程当中可以给我们分享什么呢?我们知道韩博士在世界级的汽车大公司和中国的主机厂都做过。后来你到大学之后,和大学一起攻克国内汽车空白技术方面也做的很好。而几年前你又选择了自己创业,相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创业,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中国汽车发展20多年了,汽车零部件仍然是世界巨头占领了大部分的江山。那么你来自己创业,你也是希望将很多先进技术国产化,肯定也是酸甜苦辣都有,大家也很想听听你在中国汽车拥抱世界的路途上,你作为一个海归创业者,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能不能为我们分享一下?
韩志玉:谢谢小稚,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拥抱世界”,实际上谈到我为什么要创业,这个事情和这个主题还是非常相关的。刚刚刘小稚主席问为什么创业,酸甜苦辣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我想首先告诉大家的是,能不创业就不要创业,这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
中国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世界大国的地位。而我有幸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我2004年回到中国。而且有幸在长城汽车这个典型的民营企业,和长丰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从事过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带领团队和公司一起在市场发展过程当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贡献。
其实我说回国的人还是愿意折腾,否则大家就不回国了,因为很多人在外面是生活的很好的。在这个时候我就看中国汽车到底缺了什么。今天早上付于武主席提到还是缺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下一步就是产品。没有技术,没有产品谈“中国拥抱世界”都是反向的,就是别人来拥抱你。我们在2500万辆车当中,如果说做一下统计,这当中真正核心技术的价值,多少是国外技术,多少是本土技术?可能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但是大家也会说,不用统计,我们都清楚。我们的车有“心脏病”有“精神病”,就是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不行。因此中国开始推动自主研发,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抱负。
经过这一个过程之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亲自实践一下,可能不成功,也可能成功,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多了。作为企业,特别是作为企业董事长,开门就亏钱,一定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因为你明天一上班,就要面临给人家发工资的问题。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干,如何在10万亿这样一个庞大的汽车市场,在这个既开放又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要是自己研发的产品,如果说靠仿制的话,基本上只要有资本就可以做的。我在长城的时候,我说长城为什么成功?当时在产品上,就是逆向设计,正向开发。而现在不行,要变成正向设计,正向开发。
第二,我们现在一方面要有好的产品,一方面要有好的商业模式。我创业的时候有一群人投资,我们投到电动车,也投了天然气。为什么投天然气呢?在几年前我们也认为,在中国的能源结构当中,这么大的中国,有地方富气,有的地方需要电,有的时候烧油,气也是很好的市场,我们也想一些商业模式怎么做,因此第二重要的是商业模式。
第三就是人,到今天我还在为我们的团队发愁。这个人要有一定的特质,我们讲国际化、全球化,这个话是对的,但是这仅仅是一方面,我觉得并不一定是留过学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我认为没有留过学的人,只要他有国际化的视野就是国际化的人才。作为这个国际化的团队,我认为必须要遵守国际化的规则,一定要按照规则去办,这个规则就包括商务规则、产品规则、法务规则等等。今天我们是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做国际化,我们明年就会到国外市场上做全球化,我们说在这里做和在美国做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综合起来,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在汽车行业,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做汽车不像做水,我们说做水做广告就可以,做了广告一毛钱的水可以卖到两块钱,但是汽车不行,汽车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这是我的一些思考,谢谢大家。
刘小稚:接下来问一下董愚先生,刚刚我们很多人都讲到了电气化,讲到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碰撞。很多媒体都用“颠覆”这个词来形容未来汽车行业。那你个人认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应该怎么样做,怎么样才可以在三化过程当中,实现这两个产业的互补,最后达到双赢?
董愚: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最近新闻媒体都用“颠覆”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挑战。而现在来讲,就我而言,作为一个多年在海外的老工程师,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只有走合作、握手言和的这条路才可以联系起来双赢,把三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这件事情做好。
现在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和硅谷的IT公司也在逐步的向一起靠拢。现在我们还可以泾渭分明的说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但是五年之后,这两个产业的融合将会大大增加,而且融合过程当中这两个产业不再那么棱角分明。因此未来一定要走向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把这件事情做好。
刘小稚:您说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作模式,其实也是一个应该的模式。那么罗总,你也知道,车联网产品技术在这个方面来说,你们有非常多的信息,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体验方面,大家都知道发展的非常迅猛,用户量非常大,比如说微信。今天我们希望您为我们介绍,在引领汽车人才过程当中,我们是要继续加快创新人才多元化,不是尝鲜,而是实体产品。互联网的创新,如何为真正的实体汽车达到添翼的阶段?
罗小平:从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冲击来说,我们谈到微信和其他的一些新兴技术的应用在中国是爆发式的增长,因为中国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发展,各位嘉宾都在海外呆了很长时间,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些阶段是没有经历就直接跳过去的。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他在跳跃式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微信,的确是很适用中国目前的发展过程的。
谈到我国的自主汽车产业来说,因为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是在现有的,别人已经把汽车市场激烈的格局差不多定下来之后挤进来的,是自上而下去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策略。这个策略有的是我们被迫的,不是说我们自己愿意这么去做,有一些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手段。于是现在我们谈到的弯道超车这些东西,通过市场化技术也好,通过我们国家各种优势也好,快速的也可以实现这种发展。但是事与愿违,其实这个产品是很传统的。你没有基础,你跳了几跳就发展不下去了,因为你没有后劲。
至于说现在各种资本处于各种因素引进、推广的新的概念,包括刚刚谈到的颠覆也好,包括说智能网联马上要实现,自动驾驶马上要实现了。我也相信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企业高层决策者都是非常冷静的,没有被忽悠,也是非常踏实的。汽车产业从长远发展来说,任何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上有优势主要是两点:一是你的总成本很低,包括技术在里面;第二是有很强的差异化,这两点我认为当我们谈到中国的自主品牌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说大家都是要总成本最低,什么都要去竞争,什么都要赢,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觉得在目前中国大环境下,虽然说中国有177家汽车公司,但是只有极个别的才可以实现和大的跨国公司进行面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要想想自己的差异化,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另外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核心问题是没有自己的技术。我们说技术是企业的一个资产,技术是可以买的。但是中国企业的问题来说,不是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是说创立这种核心技术的源泉没有。这就回到人才的问题,包括培养人才的机制等等。我们看汽车零部件,我们可以到欧美去买,比如说美的买了KUKA非常先进的技术过来,你买了之后是要带回中国,或者你要走向世界,还要融入到中国的经营理念。而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是说不能总是去买技术,现在我们国家大的环境来说,经济体制来说,在真正创业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玻璃天花板马上可以感受到的。
我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我也去过很多欧洲国家的小企业。我们前一段时间去德国,再一个小镇当中有一个很小的汽车公司,也就200多人,但他们的收入一点都不比大公司差,说到人才,说到创新,其实要真正的想让人才的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出来的,还是要靠小企业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刘小稚:在我们今天这个主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词,中国汽车要拥抱世界,回归到最后就是人才。我们知道,你们之所以选择要做这件事就是考虑到了要知难而上。希望在座各位嘉宾能从人才角度,用一两句话和各位嘉宾,或者是海外人才来做一个总结。
董愚: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张式程:纲举目张。人才是纲,技术是目。无论是老总对待我们的人才还是自己的孩子,都要给他自由发挥空间。
付凯:我觉得不见得非要留过学才是国际化人才。从日本角度来看,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留过学。日本连续几年都得到诺贝尔奖,包括韩国、中国都在思考为什么我们没得诺贝尔奖。他们无论是做什么,哪怕是做一点小东西都会始终坚持。包括这一次日本得的诺贝尔生物学奖,他们也是做了很多年,踏踏实实的工作。在精和专方面,只要你努力下去,你就会成为一个人才。
罗小平:人才可能是不同方面的人才,他可能是专业人才,可能是管理人才,可能是本土人才,可能是国际化人才。那么,我们如何发挥这个人的优点、才能。实际上每一个行业都一样,你要发挥这些人的作用,要有一条线给串联起来,因为大家公认了一条线,我们企业当中叫流程。还有一个是文化,文化是我们的血液,是散落在这个流程当中看不见的东西,在不断发挥作用。而我们做领导的,你要发挥他的作用,用什么样的文化,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把人才作用发挥出来。我们这个行业既缺少人才,又有很多的人才,同时有很多人才没有用武之地,或者是我们还没有用够。我有一个梦想,假如说我们汽车行业某一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觉得我真的被用够了,我在这个地方很有用,那么我们汽车工业,其他行业也一样,一定会发展的,谢谢大家。
韩志玉:我也增加一点。从汽车行业来说,如果说我们想变成汽车强国,那就从人才开始吧,从人才开始吧,从人才开始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罗小平:中国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需要有创新的想法,那就需要人。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多走出去,不要宅在家里,要放开思想。因为目前来看,中国企业的相对优势还是本土优势,只有更多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我们的国民,我们才可以在本土站稳脚跟。只有在本土你的组织根扎稳了,扩大了,才有实力走到海外,走到全球。
刘小稚:非常感谢,刚刚各位讲到的都是非常软的,也是最难的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所以从这里更可以看到人才是多么重要,而且人才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的,这是需要每天、每月、每年、百年、千年都要去做的。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台下的听众,我们来进行互动。
听众1:我想请韩总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在做电动化的时候,您却要投天然气,天然气对环境影响有什么评估?是不是不看好纯电动?
韩志玉:首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第一,资源丰富。有数据统计,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来说,天然气是很丰富的。为什么这样讲?我们有常规天然气,有非常规天然气,有页岩气,页岩气之后还有可燃冰。南海之争争什么,实际上就是在争能源。这个可燃冰是高温高压下天然气和水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这个能源一旦可以用的话,我不能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现在已经勘明的总量,按每年20%汽车逐步替代的话,至少可以让中国使用500年。第二,低碳环保。在所有的碳氢化合物当中,只有两个燃料碳氢比最低,一个是甲烷,一个是甲醇。而甲醇不是一次能源,必须要合成。第三,技术成熟。这是和电动车比的,因为电动车应用和天然气车相比,技术是不成熟的。第四,社会认可。我们都用过天然气,对天然气不陌生。因此从这四点出发,我认为未来中国汽车能源,甚至很多地方的能源结构将是油电气,或者是油气电三元结构。这是我们为什么搞天然气的原因。
是不是不看好纯电动呢?我不能这样说,我们说是高度融合的。我们有啤酒、矿泉水、可乐,你说谁可以替代谁呢?不同地方资源不同,那就应该用不同的资源。从电动汽车来说,我认为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自从我研究电动车之后,我跟很多人交流过,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建立是很难的。我现在很难想像某一个品牌过上20年就变成宝马一样的品牌了。但是中国如果说利用电动车这个浪潮,智能网联和电动化在新能源革命当中,我们大的汽车集团和一个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我认为这就有可能给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世界级品牌提供基础。
听众2:刚刚听了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张博士关于电动汽车的发言很感兴趣。你刚刚提到充满电之后,以80公里时速可以跑到250公里左右的续航里程。如果说在开雨刷、开空调、开大灯的情况下,续航历程是多远。另外车的重量本身是多少,电池重量占车本身重量是多少比例?
张式程:从续航里程来说,在德国,在欧洲,客户都是非常挑剔的。客户不会牺牲传统的一些习惯。比如说传统中我习惯没有任何压力情况下,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具体的里程,那是一个统计数据,而不是针对某一个车型。一般来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续航里程100公里的话,电池重量差不多是100公斤左右。续航里程500公里的话,电池重量差不多是六七百公里。当然这和车型有关,是SUV还是一般的跑车是不同的。
刘小稚:从早上到现在经历了两场论坛交流以及主题发言,相信大家都有很多体会。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继续深入去谈了。但是接下来我们还会有针对各个问题的分会,今天我们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发大家的深思熟虑和实实在在的行动。谢谢大家!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6‘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直播专题:
网站专题链接:http://auto.gasgoo.com/topic/worldmeting20161024/
手机WAP站专题链接:http://m.gasgoo.com/news/topicdetail.aspx?topicid=20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6/10/2505243224326037034870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