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问界M7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一览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第二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
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分析 > 正文

从重汽曼合资反思乘用车的合资战略

7月16日,中国重汽公司将与全球卡车技术领先的工业集团德国曼公司(MAN)在技术和资本层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双方签署了包括股东协议、技术许可协议、股份购买协议、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根据协议,德国曼MAN将其先进的卡车和发动机技术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在中国境内授权给中国重汽及相关下属公司,并与中国重汽合作生产和销售基于该技术的“ 技术提升型”卡车;并获得中国重汽25%加一股的股权,涉资60.48亿港元。双方将在“技术提升型”卡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要闻点评】

1、曼MAN此次入股中国重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技术换市场”。目前在中国道路上奔跑的50余万辆卡车,70%都是斯太尔技术,是凭借曼卡车的技术许可证制造出来的。

中国重汽的目的也明显是“市场换技术”,获取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弥补了自己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把欧Ⅲ、欧Ⅳ和欧Ⅴ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纳入了合作范围,可以解决中国重汽未来三代环保卡车生产技术的攻关问题。并借助合作的产品推出一全新系列的品牌,部分将出口到巴西、俄罗斯、非洲与印度等其他新兴市场。

2、同样是“市场换技术”,但是在乘用车领域与商用车领域取得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中国重汽与曼的合资合作,重汽以25%的股权换取曼的整车及发动机技术;之前福田与戴姆勒之间的合资,也是后者只拿技术,不拿产品与品牌进来。乘用车方面,我们看到福特早期入股江铃也是采取与曼入股中国重汽相似的方法,结果是现在江铃被福特控制,最后江铃都被长安吞并。外资只想与中国乘用车企业对等合资,然后从技术、采购等关键部门控制整个公司,中方大多成为傀儡。

3、与乘用车市场不同,商用车领域目前由我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重卡行业的产业格局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中国重汽三家企业,年销量超过5万辆;第二阵营包括陕汽集团、北汽福田、北方奔驰、重庆红岩四家企业,各企业年销量在1万至5万辆之间;第三阵营包括安徽华菱、江淮汽车、上海汇众等企业,各企业年销量低于1万辆。而在国际汽车行业协会的排名上,上汽、一汽等大集团的产量排在奇瑞之后,因为他们按照自有品牌的产量计算,反应出中国车企在乘用车领域的虚弱。

外资商用车企早期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受到外资在乘用车方面战略成功的影响,所以他们就觉得在卡车上也可以取得相应成功。所以他们合资后直接把国外的产品拿进来,由于消费者需求层次不一样,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也很低,价格很高,最终竞争不过技术含量较低但是价格更低的本土车企,也最终导致沃尔沃等外资在华合资战略失败。

4、现在,跨国商用车企的定位跟以前都不同了,在战略上都作出了新的调整。它们不光把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基地,甚至会把中国作为一个研发基地,并且开发、生产的车将面向全球市场,而不是简单地来占领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把中国市场作为一种依托。

外资在轿车产业上的合资战略能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轿车行业迟迟没有被放开,发展被计划经济推迟。而在一朝放开轿车产业、外资汹涌而入之后,“市场换技术”的闸门就再也没有收起来,原有的一点点轿车工业基础被外资冲击的七零八落。结果直到现在,市场也被他人掌控,市场换技术就无从谈起。中国车企要获取技术,还是从海外并购整车企业去打念头。

昨日要闻点评:雷诺国产前必须扫除的三大障碍

更多要闻点评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7/1710092292294444408.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