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他接任一汽厂长后,便带领一汽踏上了二次创业的道路。他对6个国家20个车型做了反复比较,当时世界上第一款风阻系数达到0.3的量产轿车一奥迪100吸引了他的目光。当哈恩博士向他打开技术中心造型室大门的时候,他看到了这个德国伙伴的真诚。在此后的30年中,一汽与奥迪凭借着这份精诚互信,不断深入合作、不断超越,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
他是耿昭杰,前一汽集团董事长。
1987年,他第一次到一汽就与耿厂长一见如故。在商讨合作的过程中, 耿厂长突然起身,当时他并不知道缘由。后来了解到,原来耿厂长是去打电话阻止马上就要与克莱斯勒签署的合作合同。在这前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因为一通电话,改变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他说:“耿先生的魄力、远见是世界一流的,他是大众真正的伙伴。”
他是哈恩博士(Dr. Hahn) ,前大众集团董事长。
30年后重回一汽-大众接受采访,他的脸上充满笑容。他说1987年仿佛还在眼前。那一年,大众来一汽寻求合作机会,当时一汽已经买来克莱斯勒488发动机生产线。于是他们就跟哈恩博士商讨,能否在奥迪车上装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一个多月后,他作为总工程师带队前去德国验收,安装了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奥迪车在路上一下子跑出了200多公里的成绩。德国人对于工作的专注与严谨让一汽人一致认为,奥迪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他是林敢为,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见到他,是在上海的家中。问起过往,他面露喜悦,娓娓而谈。 他觉得一汽和奥迪的成功离不开双方骨子里都有的“敢于吃螃蟹”的精神。那个年代没有4S店,恰巧他的德方第一副总曾是大众负责西北欧销售的高级经理,他们一同提出将奥迪全球统一标准的 4S店引入中国。不仅有销售,还要有配套服务 。“奥迪的4S店都是透明落地窗,那是因为顾客能一眼看到里面的车,而里面的工作人员也能更好的与顾客建立联系,为顾客更好的服务。”虽已退休,当聊起这些,他依然神采奕奕。
他是陆林奎,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他依旧能清晰记起第一次来时的情景。 1993年1月他首次来到中国,长春气温零下25度,耿昭杰厂长亲自到机场接机,这令他非常感动。当时一汽-大众奥迪的汽车年销量约为600辆,耿厂长卓有远见地希望生产一款新车型,就这样他们一同规划了年产6万辆的新项目。现在,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的年销量已近60万辆。他觉得成功要素其实很简单: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他是施密特(Mr. Schmitt),前奥迪集团董事会成员。
他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元老,80多岁的他与我们娓娓道来当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有一年,国务院副总理让他带队考察奥迪和另一德国豪华品牌的防弹车,用作国家领导人的座驾。去之前,两种声音都有,但去了之后,所有的答案只剩下了一个——奥迪。 这对于奥迪品牌来说,说明他在中国立住了。虽然后来其他竞品的进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但一汽-一大众奥迪现在依旧站得稳稳的。今年是一汽和奥迪合作的第30个年头,他希望双方可以继续深入地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取得更好的发展。
他是何光远,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
办公楼一层有一个展厅,闲暇时他总喜欢到这儿转转,这里摆着的都是他酷爱的汽车零件。88年大学毕业,他就进入一汽集团并参与了奥迪100的项目。后来他带队为C3V6做路试,北到漠河,南至海南,印象最深的是在西部。当时遇到了沙尘暴,13台车中有8台走散,好在最后有惊无险。可能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种实验,但他说在一汽-大众奥迪就是要这样”较真儿”——保证每一台车都能适应这种极限路况,保证用户的安全。所以,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他是李丹,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技术总监。
他是生产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常身着西装出现在一线岗位。他在长春工作3年,在奥迪供职 30年。3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长春 ,这里还什么都没有,当时作为规划人员的他做了一份可行性报告。30 年后,他再次回到这,成为了这里的一员。他说自己最自豪的是和中国同事一起,在一年内完成三个产品项目的SOP(量产),这在奥迪全球范围内也是第一次。
他是葛曼(Mr.German),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德方生产总监。
一台奥迪车有4000个到5000个焊点,平均焊接温度1300度,其中需要多种不同的焊接工艺。别人眼中焊接是件枯燥辛苦的事儿,在他眼中,火光闪动,富有频率的焊接的声音,这一切就好像美妙的交响乐。他是焊接领域的专家,他是工友眼中的活字典,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说他很幸运,一份工作可以做19年。
他叫金涛,一汽-大众轿车一厂焊装车间工长。
每次成功排除故障,片刻的喜悦都会让他回想起第一次被公司外派出国进修时的经历,那种对知识的如饥似渴,那种看到更大世界的兴奋。从那以后他便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方向。从一名修理工到资深技师,从长春到成都。他说,支撑他24年一路走来的是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对理想的一份坚持。
他是苏立民,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车间维修工长。
音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因为音乐,让他与一汽-大众奥迪走到了一起。2004年,22岁的他成为了奥迪英杰汇的首批成员。他说他喜欢奥迪这个名字,因为“Audi”就是“听”的意思。德国有着非常多的优秀机械制造家与卓越的音乐家,如果用同一个品牌去承载这两种“气质”,他觉得非奥迪莫属。多年来,他和一汽-大众奥迪一起在音乐、公益、艺术等领域里一同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他说:“和一个懂得倾听时代、倾听艺术、倾听用户声音的品牌一起,做什么都很棒!”
他是郎朗,奥迪英杰汇品牌大使、国际钢琴巨星。
尽管已经年过70,他还是全心投入事业。刚从德国工厂考察回来的他,回忆起与奥迪的合作,非常自豪。1992年,他的公司生产的汽车玻璃被奥迪100采用,成为奥迪入华后第一批国产化的零件。2005 年,通过了审核, 他的公司正式成为奥迪前挡风玻璃第一家中国出口企业。这个审查标准极其严格。首先是门槛,对生产、质量、物流等各方面评级,90分以上才能获A级供应商资格。其次,玻璃测试方法不一样,当国内还是肉眼检查时,奥迪早已采用光学扫描仪,对玻璃外观的细节要求极高。巨大的挑战下,他选择接受挑战,攻克难关。庆幸的是,他成功了。
他是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
他喜欢每天都到展厅里看看,十多年如一日。1989年,他去德国学习,那时就对奥迪印象很好。回国后他从事汽车销售的工作。那个年代,汽车销售市场很混乱,他觉得一定要做一个专属品牌,成为代理。但在二十年前,投资上千万建设一个卖车的展厅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好在奥迪全球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和先进理念给了他信心。事实证明,作为一汽-大众奥迪在国内第一家授权经销商店的老板,他见证了无数的销售奇迹。
他是李春明,中润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1/231127532753I70074585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