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出行战略、来势凶猛的信息化浪潮以及移动互联生活的日益普及,对车辆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些传统的显示和操作系统很快便将淹没在汽车的发展长河之中。为自动化驾驶而生的全新驾驶座舱设计将使驾驶人员在新的环境中享受到同样轻松愉悦的驾驶体验。把握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跟上时代、积极创新的前提。作为汽车工业的领军者,大陆集团将在2017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推出未来概念驾驶座舱。大陆集团仪表与人机界面业务单元负责人FrankRabe博士评论道:“在实现自动化和全互联式未来交通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在车身电子系统领域做出无数的创新。能够调整并无缝对接新连接形式的接口、数字镜面、大范围车辆环境增强技术,都将成为未来驾驶人员的有利辅助。相信不久,我们的驾驶座舱2025愿景将带来车身电子系统的彻底革新。”
融合现在与未来的混合现实模型
大陆集团的未来驾驶座舱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亮相。大陆集团将使用增强现实耳机向人们展示未来驾驶座舱的混合现实模型,参观者们将直观地看到一块不起眼的粘土块从不带任何仪表的块体转化为未来驾驶座舱的全过程。除了控制元件和娱乐元件展示外,未来驾驶座舱还将提供一段简短的动画场景,向人们介绍各种新颖的解决方案。
大陆集团仪表与人机界面业务单元负责人FrankRabe博士解释说:“当用户沉浸在我们勾勒出的未来景象中时,他们会发现未来座舱将能够平稳、动态地适应各种具体的驾驶情况。”在自动驾驶期间,某些控制元件和显示屏会始终保持隐藏状态。借助不断转变的智能界面,一旦有需要,驾驶人员便可灵活地调用这些控制元件和显示屏。Rabe表示:“大陆集团将为消费者打造出一款高度灵活、功能强大的驾驶座舱。”
大陆集团推出的未来座舱“CockpitVision”配备了完善的人际交互功能,能够动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车内配置。举例来说,通过混合现实演示车,大陆集团展示了可伸缩的方向盘、可取代传统后视镜且仅在调用后显示的镜面显示器,以及投射在屏幕和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上的扩展功能。在智能控制的支持下,参观者们将有机会体验一款特殊的自动驾驶输入装置,清晰、直观地感受如何从驾驶者的角色过渡到使用者的角色。这一装置会提供车辆在当前路段会否自动驾驶或者能否切换至手动驾驶的信息,主要用于车辆的操控。根据需要显示或隐藏的变形界面、可用作地点信息显示或电影播放屏幕的挡风玻璃也是演示的重点。
未来驾驶座舱的控制中心现已开发完成
为使愿景成为现实,大陆集团已成功开发出必要的硬件,仅凭一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就能控制全车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及移动设备。集成化车身电子平台的问世是向全面的人机界面迈出的重要一步,驾驶座舱本身相当于一个中央计算机,通过集成化车身电子平台实现与驾驶人员、移动设备、其他道路使用者、基础设施及云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
搭载集成化车身电子平台的汽车将成为人们的数字伴侣,并随时保持全互联的状态。集成化车身电子平台可凭借单一硬件对安全功能(如仪表功能)和云平台或信息娱乐系统功能进行安全、稳定地操控。现今分离的各个区域将在未来的座舱中合而为一,这不仅有助于大陆集团为打造可完全更新的车身电子系统奠定基础,也便于驾驶人员灵活地运用过去受限于仪表盘或中控台显示器的各种应用功能。未来,车内各处都能成为信息显示屏,信息内容更可随处移动,这意味着个性化座舱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都已不再是问题。
战略方针
为发展未来座舱“CockpitVision2025”技术,大陆集团采取了具有战略远见的研发方案,并着眼于发展趋势和未来。研发初期,大陆集团提出了2030年的七大汽车场景,这些场景在许多方面与当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全社会对拥有汽车、环保意识及价格意识所持的态度等等。紧接着,研究人员们确定了与各个市场最契合的场景,并在三大洲六个国家举办了研讨会,以尽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场景构想出最多元化的愿景。专家组将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与汽车行业的当前发展趋势和富有远见的业内人士所作的预测进行了比较,并提供了趋势和技术分析、国家概况报告及适用法规信息。Rabe在总结时说:“研发的过程也是新的产品、服务及设计元素的创意源源不断涌现的过程,围绕的核心则是驾驶人员的使用体验。大陆集团将向大众展示具有前瞻性的未来座舱愿景以及‘CockpitVision2025’研究成果,并在未来将愿景逐步转化为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9/15101042104270023174C10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