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汽车业订单大幅下滑的现象不在少数。一些企业为了求生存,慢慢开始重视那些批量小的订单。但从去年开始,不少批量小的企业采购人员都为供应商无法准时交货而感到头疼,原因是供应商从其他客户接收的订单太多,无暇顾及小批量订单的生产。尤其是当你的采购量达不到供应商的批量生产要求时,在供应商的产能处于高度负荷状态下,即便供应商的销售人员希望每批订单都能准时交货,恐怕其公司管理层和生产管理部门并不乐意。
在现在这个订单淡季,汽车业尤其是批量小的车企,是时候考虑在供应商选择及优化供应链运作方面的问题了。
【要闻点评】
1、分析交货延迟的原因
交货出现延迟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供应商不准时交货可能有多种原因。一种是对你的订单的关注度不够,例如你的采购量较小、占他们的总体营业额比例小、或者双方关系不好等。这种情况下要想法增加你对供应商的影响。另一种原因就是供应商的总体按时交货率都很差。这种供应商,如果没法提高的话,就该淘汰。
某采购专家指出,交货期出现延误也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很可能是采购商自己的原因造成,比如:预测不准确、技术、工程配置差错造成紧急交货、库房管理混乱造成短缺紧急交货和货款未及时支付等等。出现交货延迟,一定要先从自己找原因。
另外,采购员应该与供应商密切沟通以寻找原因。最好的方法是去拜访供应商,深入了解更详细的延期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与供应商一起协商解决。如果供应商的交货准时率低是由于工程或品质问题引致,则需要把分析结果传递到相关部门,并进行跟踪直到问题解决。
2、保持相对稳定的供应链
汽车零部件资深采购人士伍承波说,他曾经服务过的一家著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由于每月的需求量仅几百件,而供应商一个班次的批产量是两千件,由于每换一次模具需要四到五个小时,需要占用一个班次的一半时间,而该供应商其它客户的批次量均在数千件左右,他们每换一次模具,能连续做两三个班次,而给他所在企业生产零件,生产效率就很难提上去,没有积极性,不仅生产人员不愿意生产这样的订单,就连公司管理层也觉得这样的订单对公司的业务没多大好处。供应商的销售部门为了保持一定的销售量,也想出各种办法与他所在公司探讨,比如将几个月的订单集中起来一起生产等,这样的操作尽管会占用一些库存资金,但比每次换模花上近半天时间来得合算,供应商在经过计算后也愿意打破他们不备库存的先例。
3、提供相对准确的预测计划
生产性物资比如车辆及工程机械等,市场的变化不是说变就变,比如某个工程在经过批准立项后,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准备。销售人员对市场的预期也绝不是靠拍脑袋生成的,往往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作支撑。
4、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量小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选择一些中小型且灵活性较强的供应商。找那种特大型的供应商无疑是不明智的。比如你的采购量不足供应商的1%,有些甚至小到0.01%,这样的采购额想让供应商把你当作战略客户来考虑,显然是不现实的。
同时对供应商多加了解,在开发供应商时,一要看供应商对采购商订单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在付款、品质、工程问题上与供应商积极配合,定期给供应商提供物料的需求预测,以加强供应商对公司的信心。只有找到质量、价格、准时交货及服务都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才能在批量小的状态下确保及时交货。
5、拓宽采购的渠道
多渠道的采购,不仅可以避免供应商供应不及时,造成生产停料的问题,还可以在采购时比价、比质,获得最佳的采购价。但多渠道的采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问题,如增加了原材料的认证、检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是采用集中采购的方法,变中小采购为大宗的采购,变小客户为主要客户,从而获得采购的主动权。
目前中国的供应体系还不十分成熟,在实际的工作中,供应商的交货延迟是采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交货延迟的供应商,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处理,不能简单地施以罚款、延期付款和减少定单等强硬态度。延期付款也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和信用。供应商与客户是一种合作关系,大家只有做到平等,互相理解,才能得到较稳定的供求关系。
昨日要闻点评:集中采购的益处与挑战
更多要闻点评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5/2009231723177220679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