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聚焦
美国、欧盟及加拿大观点:
中国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变相逼迫中外合资或中国汽车制造厂家使用中国自产的汽车零部件,外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被迫将生产地转移至中国,导致欧美相关行业工人失业。
中方观点:
此举防止外国新车化整为零,避开关税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方所采取的措施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全相符,不存在歧视外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问题。
事件回顾更多>>
2005年11月 欧盟欲向WTO控诉我国 →
欧盟可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控诉中国的汽车进口机制。日前,欧盟认为中国相关规定使欧洲汽车制造商在华面临汽车零部件进口问题,因此若欧盟与中国无法通过双边谈判解决这些歧视欧洲制造商的做法,欧盟委员会将把问题提交至WTO。
|
|
更多事件回顾 
- 2006年2月 美国威胁对中国提出控诉 →
-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波特曼(Robert Portman)声称,如果中国政府不降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壁垒,他将考虑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提起申诉。波特曼在发布了一份有关对华贸易关系的全面调查报告后,对汽车零部件等问题。
- 2006年3月美国正式向WTO提出控诉 →
- 2006年3月30日,美国正式向世贸组织(WTO)提出针对中国的投诉,指责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违反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还表示,如果两国即将开始的贸易谈判和高层会晤没有结果,美国可能向WTO提出更多类似的贸易诉讼。
- 2006年4月 中国同意与欧美磋商 →
- 2006年4月7日,中国常驻世贸组织(WTO)代表团孙振宇大使分别致函欧盟、美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表示中国接受欧美就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规定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磋商的请求。
- 2006年5月 中国商务部商讨应对措施 →
- 由于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相关政策的异议,3月30日,欧盟和美国正式联手控诉中国有关部门至WTO法庭。商务部为此正委托天津一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商讨应对措施。中国将颁布新的政策,对容易构成整车特征的合资项目进行更严格的审批。
关闭
- 2006年7月 零部件新政缓期两年 →
- 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7月悄然发出了暂缓两年执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部分标准的通告,这份暂缓执行的通告让部分国产KD车又能够以相对整车低15%的零部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了。
- 2006年9月 欧美加联手正式向WTO投诉 →
- 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将针对我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正式联合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投诉。这将是西方国家首次联合起来要求WTO针对它们与中国的纠纷展开正式调查。
- 2006年10月 WTO设立争端专家小组 →
- 由于各方就汽车零部件贸易关税纠纷仍无法达成一致,世界贸易组织(WTO)已设立了争端专家小组,负责调查美国、欧盟和加拿大提出的指称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申诉。
- 2008年2月 WTO裁定中国违反贸易规则→
- 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WTO)首次裁定中国违反贸易规则,称其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大额关税,认为这一行为违背了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关闭
专家观点--贾新光
WTO零部件关税争端重提国产化问题
影响这些国外企业进行国产化、本土化方面现在来看不是办法在起作用,实际上是市场的竞争在起作用...中高级车型以下的整车企业都热衷于零部件国产...宝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只不过采用了变通的方法来实现国产化目标。具体是将全球采购中心放在中国,这就让中国零部件企业得以分享全球采购的利润...[查看全文]
专家观点--李征宇
零部件关税争端的启示:沟通比保护更重要
这是一个信号,我们要从这个层次上理解,另外一个就是说,当然政府是最关心的问题,是自我保护的措施,不管实施了没有,既然颁布了,别人抓住你的小辫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家以后要加入世界经济这个游戏的话,必须不要被人抓小辫子,要守规则,我觉得是第二个层次的意义上来讲... [查看全文]
专家观点--冯淑娟
没有第三条规定 就容易产生伪国产化问题
第三条的实施会使得整车厂为了降低成本而强迫某些关键配套零部件企业实现国产化。这两天包括加拿大的贸易部长,美国的一个官员都是说此举严重阻碍了当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导致了它成本很高,不得不转移到中国生产。这是我觉得这是美国和欧盟控告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