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变成世界汽车产业强国,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看到了它的曙光。单从技术上看,我们从一个技术的学习者、跟踪者、到同步发展者,到现在已经可以跟跨国公司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和合作。但是一个产业强大,需要靠千百万创新型的人才来支撑。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和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理事长,我大声呼吁,希望通过更好的制度、政策,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营造好、建设好创新环境,鼓励更多的汽车人才,努力突破汽车的技术瓶颈,最终不辱当代历史使命,完成我们的创新大业。

——付于武

人才是根基,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石。中国汽车品牌与外资品牌的技术差距,究其根本,是人才的差距。在汽车强国的筑梦之旅中,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汽车人才队伍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汽车人才的现状如何?汽车强国背后的人才建设问题如何破解?作为“汽车人才面面观”系列访谈的首位嘉宾,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付于武。

付于武,1945年2月生人。1970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系(原北京机械学院),研究员级高工,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

 
汽车十年,汽车人才质、量齐升

近几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汽车产业进入快车道,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为世界所瞩目,汽车制造大国的头衔当之无愧。无独有偶。产业增长的背后,也带来了我国汽车人才队伍的迅猛壮大。

调查显示,2013年,汽车工业研发人员的数量是26.2万,是2003的4.26倍;汽车工业的每万名从业人数中研发人员的数量明显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汽车工业研发人员的数是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这说明这十年汽车人才的数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整车生产企业的研发人员的数量增速最快,目前整车平均研发人员在1700人左右。较为薄弱的零部件产业也不示弱,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在年年增长,特别是中小型的零部件企业增长明显,仅2012年就是2010年的3倍。

“不仅人才的数量在增长,人才的质量、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人才结构也有了很大改善。”付于武自豪地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千人计划的实施,从海外回来的汽车千人计划专家已超过100人。此外,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汽车界也成长了一批领军式人才

付于武表示,汽车产销多年世界第一的成绩、汽车人才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汽车发展十多年来“三个非常值得高兴”的成果。

变革在即,复合人才、创新人才明显不足

付于武曾经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汽车行业人才短缺现状:“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你挖我,我挖你,彼此彼此!”虽然汽车十年的发展,带来汽车人才质量、数量、结构等各方面的提升,汽车界挖角不再那么疯狂,但是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仍未改变,汽车行业在人才供给上,仍然感觉力不从心:传统人才仍处于短缺之中,新的人才需求已汹涌而至。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最近几年汽车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以及刚刚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呈现出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趋势,汽车从一个机械类的产品,正面临着向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集合体转型。在这样一个剧烈的技术变革时期,汽车作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龙头带动性的、牵动力最大的支柱性产业,对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产生了旺盛而强烈的需求。”付于武这样解释道。

他指出,在当前的历史转折点上,有两类人才“明显地感到不足”:

一是适应于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技术革命时期,跨界融合成为常态。汽车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必将带来新的人才结构调整。比如电化学的应用发展带来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新领域旺盛的人才需求;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而来的智能化,使互联网人才在汽车行业供不应求;新兴的智能汽车因为主动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汽车电子技术以及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的技术需要,也使得汽车行业对相关的技术人才产生了旺盛需求;而传统汽车领域要想往深度发展,也同样需要有新的更高素质的研发科技人才。

二是创新型人才。汽车产业要走上创新驱动道路,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因素。在《中国制造2025》中,汽车被归类为十大“大力推送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之一,创新能力也是“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内涵。要实现产业强国,没有强有力的人才建设,就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而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汽车产业要实现技术进步,不管什么领域,汽车电子、互联网还是传统领域,都要有创新型的思维与意识。“没有创新的理念,没有创新的品格,没有创新的意志是不能完成创新大业的。新时期呼唤更多创新型人才涌现出来。”付于武如是说。

破解人才难题 产学研合作与环境营造还需加强

如何破解人才难题?付于武强调,一定要做好产学研这篇大文章。

“中国汽车工业最缺什么?汽车全生产周期和全产业链哪个环节有问题?我们曾在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中做过调查,大家都说我们的产学研是最薄弱的环节。”

在付于武看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人才短缺与不足的解决之道,也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从创新链意义上来看,作为科技的支撑源,高校要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企业也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支撑,这需要产学研合作;从人才来讲,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本领,还要有创新的意识,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接地气、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更多地满足企业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中,付于武还特别提到,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科技团队的形成,需要领导者、企业家、政府,创建一个适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给他们提供创新的必需条件。他说,“营造创新环境是全行业共同的任务,需要行业组织、政府、企业家的共同参与,这非常重要。环境就跟阳光雨露一样,没有阳光,没有土壤,是不会有这样的人才成长的。”

关于盖世汽车资讯 | 联系电话:021-39586126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 客服QQ:2569524782

盖世旗下网站: 中文站 | 国际站 | 中文汽车资讯 | 英文汽车资讯 | 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 版权所有2011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