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V2X与DSRC之争想到的,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体系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2019/1/31 6:49:48 盖世大V说

 我一直就没有明白,我们搞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做什么?因为外国人有,我们就必须要有?

最先搞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不是汽车产业,而是与交通和汽车产业无关的圈外人—互联网引擎科技谷歌。据说是为了通过改变汽车的基本使用方式,协助预防交通疲劳驾驶事故。可我以为还有目的是有钱人是想要有做个超凡脱俗的大玩具,并非主要是为了真正的交通。戴姆勒奔驰最先提出了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目标应该是集合了要素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和电力驱动四个纬度。在我看来,这四个要素尤其是智能互联与无人驾驶,很符合共享出行条件。但如果缺乏了智能互联的自动驾驶,即使达到了高度独立行为能力的自动安全条件L5,其目标仍然是私家车市场,很难实现共享。现在你人工驾驶都很难推广汽车共享,今后也是一样的,因为汽车使用条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何况国外地广人稀,驾车人疲劳驾驶时汽车能有自动驾驶功能替代就好了。中国是人多地少,驾车人疲劳了不想开车了,坐出租车网约车去吧,都是不用自己开车的从A到B。

image.png

其实,外国大城市也拥堵,只是没有中国一二线城市那么严重。既然都有拥堵,说明不完全是汽车出了问题需要进化,还有别的方面有问题需要进化了,比如用车模式,比如道路问题。

对比古人骑马出行,马匹多是私人拥有。今天的汽车出行,私家车占多数,所以巨大数量引发了相同时间段内的高密度,于是路上的车辆行驶速度慢了,密度就更高了,最终道路车流量就低了。于是就有了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 这一方面大量的私家车在有限的使用中低效,运送人数不多的低效和使用土地面积效率的低效汇集了更大的社会交通低效。另一方面,共享本是可以提高用车低效的希望,却难以推广。那么肯定是私家车这样的用车模式是问题了。

image.png 

再对比古人骑马出行与汽车和公路体系发明出来的应用。骑马出行只是极为简单的马路或者甚至可以没有路。而汽车则是需要公路的。汽车发明至今一百多年了,公路是为了机械汽车能跑起来修建的,汽车出行模式比骑马出行模式多出了公路改进的元素,算是革命性的吧。可是,这一百多年来,汽车除了驱动、操控的技术进步提升,公路除了质量好了、立体化了的改良之外,这个组成体系没有当初汽车从骑马或马车时代的出行那么革命性变化。所以,我以为现在是对汽车和道路都做革命性变化的时候了。智能网联,不仅是对汽车,更要对公路做信息数据智慧应用才对。不是吗

除了路的信息智能化外,汽车发展从纯机械总成逐步加大了电子零部件成分比重,信息网联到目前也能做到了信息娱乐和导航功能。但是,真正对交通出行方面的有效进步,还没有实质性进步。近来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仍思维停留在车辆个体能力提高上,个体努力提升视觉感知能力、个体车载电脑存储计算学习能力。但是,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没有最直接的主动式信息联系。车辆是为了移动的,而这个移动是在路网中的。既然有路网体系,就可以借助路网提供移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如此,就可以即比个体看得远,又能使得信息及时精准。智慧是在信息基础之上的,信息的提前预知和充足,则智慧分析判断反而往往简单容易了。

image.png

随着经济发展,林立的高楼大厦标志着社会达到现代化城市的程度。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让我们能够在资源利用、工业与服务业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等方面得以集中高效。做事情多是以结果导向的,我们现在的交通模式出问题了,就应该在解决交通模式中努力改进,不应该“将洗澡水和孩子一同泼出去”把现代化城市的上述优点掩盖掉。发展以人的独立行为能力为标准的自动驾驶汽车对解决今天交通拥堵问题是否有益,人工驾驶都不能解决的交通模式问题,独立行为能力的自动驾驶汽车就能解决了吗?我以为中国需要发展的,是面对今天的交通问题解决和适合明天的交通出行不再有今天的问题。所以,我坚持的是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体系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而非自动无人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即是充分发挥信息数据智慧应用的体系化整体优势,才能解决交通模式问题。


来源:盖世汽车大V说 作者:伟 *本文由盖世汽车大V说专栏作者撰写发布。专栏作者为本文的真实合法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盖世汽车。如需转载请联系专栏作者。

关注人们乘车出行模式引发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交通事故、车辆使用效率、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出行体系与独立行为能力模式的自动驾驶汽车差异等

  • 9971

  • 6

盖世大V作者



关于盖世汽车资讯| 联系电话:021-39586122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盖世汽车旗下网站:中文站|国际站|中文汽车资讯|英文汽车资讯|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