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车身大会
  • 2024智能汽车感知技术产业大会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智能汽车中央计算平台系统培训
  • 汽车功能安全工程师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发布 汽车创新风口下企业如何“赋能”?

盖世汽车 宋媛 2018-10-23 06:00:00

创新存在于生态环境中,而在这样的生态体系中有不同的角色,有作为创新主体的工程师,还有作为创新组织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这些创新主体、创新组织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这种协调、融合、共同的进展给这个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整个系统能够存在的重要基础,更是“赋能”的过程。

工程师创新,TE工程师创新

“赋能工程师创新”研讨会现场,嘉宾从左至右:上海外国语大学朱兆敏,TE Connectivity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来咏歌,TE Connectivity新产品开发副总工程师宋玉明,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顾文彬。

自2014起,TE一直关注工程师创新的话题。不久前,TE联合赛迪顾问发布的《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从工程师对个人创新现状的满意度、所在企业提供的创新平台与氛围、中国社会创新环境的评价以及对中国创新未来是否看好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指数”的建立旨在反映创新生态系统中个人、企业以及社会三大主体的现状,综合得分可以作为年度的参照点,以观察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创新实力的变化。根据评定,2018年指数综合得分为82分(满分为100分)。其中个人满意度指数为22,企业满意度指数为25,社会满意度指数为21,未来信心指数为14。

今年是发布工程师创新指数报告的第四年。TE持续关注中国工程师创新的初心是什么? TE Connectivity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来咏歌在日前举行的“赋能中国工程师创新”新闻研讨会上分享了TE的思考,并同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顾文彬、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朱兆敏教授、TE Connectivity新产品开发副总工程师宋玉明博士一起将“赋能”以及“中国工程师创新”这两个议题结合起来,围绕企业与社会如何更好地赋能,共同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潜能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盖世汽车整理略有删减):

来咏歌: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很高兴代表TE Connectivity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工程师创新的研究和洞察,其实我本人在大学学的也是热能工程,尽管现在的职务和工程并不直接关联,但和工程师群体的这个缘分一直都在。工程师一直都是TE最核心的人才资源,我们在全球拥有7000多名工程师,而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如此关注工程师创新的主要原因。

工程师是推动技术发展与落地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无限可能的创造者,是他们的不断创新让我们能够与客户共同创新,让我们有可能去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互连的未来。

在某种意义上,工程师创新的节奏也代表了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节奏。从特斯拉的SpaceX猎鹰9号(计划10月初)到华为的AI芯片(计划10月10日推出),从街上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到越拍大家越美的智能手机,这一切都离不开工程师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和追求。

那么如何帮助工程师在创新上进步,更好地为他们赋能,进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呢?这是今天我们想要和各位媒体朋友以及嘉宾一起深入探讨的话题。

以TE为例。我们非常崇尚工程师精神和文化,在企业内、外部积极践行鼓励和保障工程师创新的机制。我们的 “工程师职业发展阶梯计划”,为他们量身制定发展计划;我们也非常重视为工程师提供创新沟通平台,TE在全球和中国每年都会举办创新日活动。今天的主会场,其实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全球创新大会TEchCon我们称之为TE技术奥斯卡。来自不同行业、地区、拥有不同专长的工程师集聚一堂,分享所得。

今年是TE进入中国三十年。在这里三十年里,我们见证并助力了中国工程师创新实力的提升。通过持续的硬件投入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在中国构建了强大的工程与制造能力,培养与发展了3000多名(需要确认)工程师,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快速的增长。

现在,中国已经是TE全球最主要的专利申请地区之一。我们与中国客户共同创新的自主研发越来越多,更将这创新动力辐射到亚洲甚至全球的市场,比如宋博团队。因此我们深深地相信,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潜力大有可期,并将逐步引领全球。

未来,TE将继续深耕中国,期望在这里培育与壮大工程师队伍。对于工程师的创新关怀,我们不仅着眼于工程师个人,也着眼于全社会的未来。作为全球技术与制造的领先企业,TE将不断在提升和促进创新的领域前进,也呼吁社会各界能携手,共同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活力和潜能。谢谢大家。

《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解读

主持人:谢谢来总的分享,聚焦工程师,也聚焦创新,三十而立,不忘初心,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中国工程师来说,这到底是怎样的时代?人们大谈创新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对于中国工程师来说,他们创新痛点究竟在哪里?这些都是TE联合赛迪顾问发布的《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中所要探讨的话题,接下来有请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顾文彬先生上台,为我们分享这份报告中的亮点。

顾文彬:我的团队在2018年6月初开始和TE合作开展研究。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我们在9月共同发布了《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我们本着线上与线下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基本原则,一共采取了三种调研方法。首先我们是通过桌面研究来整体梳理中国工程师创新的现状及相关政策。第二,我们定向向2000多位各个行业的工程师发放了线上调研问卷,获得1686份有效问卷,最后我们采用线下调研的方式,选取了不同行业、年龄、性别和学历的工程师进行了定性调查。

我们到底是如何衡量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的?在合作的开始,我们就对“能量”一词做了详细的解读,在《辞海》中“能量”是这样定义的:能量,即指物体或立场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对应到我们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来说,就是中国工程师在进行创新时所具备的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其实是受到整个创新生态的影响。

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去考量,内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师所具备的创新技能和经验,二是工程师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外因也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提供的平台,二是社会所提供的大的创新环境。我们通过这四个维度,继续构建了我们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的指标体系。同时也结合线下调研和线上问卷的结果,来赋予了这四个维度不同的权重。经过计算,最终得分是个人满意度指数22分,社会满意度指数21分,企业满意度指数是25分,未来信心满意度指数是14分,2018年指数综合得分为82分,满分100分。从指数得分角度来看,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

今年9月份,我们双方已经把这个报告分享给了大家,相信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这份报告。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整个报告在研究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

首先,我们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来源于哪里?

我们在线上问卷设计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工程师创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53%的工程师选择通过技术改变世界,31%的工程师选择为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原本我们以为会有很多工程师选择了比如为了获取更好职业发展和回报,但仅有4%的工程师选择了。而获取更大的成就感,也只有8%的工程师选择了它。我们在线下访谈的时候也了解到,工程师选择这个职业,更多是因为兴趣和理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程师的创新能量其实是由一颗颗改变世界的初心组成的。中国工程师不仅仅是行动派,更是一群具有远大理想的梦想家,并为改变世界不断努力。    

第二,我们来看看哪些行业的创新空间更大。

对于这个问题,83%的工程师认为,通信行业是创新空间最大的行业。这是因为这个市场有巨大的需求,快速的技术迭代,以及成熟的支撑体系,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拥有一个较短的创新验证周期,这一系列优越的条件,促使通信行业成为工程师眼中的创新高地。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汽车行业竟然排在第二位,这让我们对未来的汽车发展充满了期待。有人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PC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摄录机的时代,第三个十年将是汽车的时代,我们也期待着未来智能汽车的到来。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技术。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但是对于工程师来讲,到底哪一种技术才能为工程师创新赋能?从我们调研数据来看,有90%的工程师选择了人工智能,69%选择大数据,60%选择新材料。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2018最火的技术区块链居然只有26%工程师选择,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块链冷门?后来我们经过不断深入的分析发现,区块链相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范围上相对来说窄一点,而且区块链技术和它的应用场景的创新还是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阶段,其未来发展还不是那么明朗。总体来说,各个行业工程师在创新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大数据,新材料更是各行业创新的基础。

根据我们预测,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将达到1600亿,而且还将保持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 。从左边这张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路线图来看,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和部署阶段,比如智能语义分析、智能路线规划、行为识别等已经很成熟了,未来我们去识别将不存在语言障碍。还有一批技术正处于爆发阶段,比如人机交互、机器自主编程等等,除了人工智能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之外,还能够帮助工程师重塑创新过程:从原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研究向大数据和智能预测算法相互迭代的方向去发展。所以说人工智能成为我们工程师的首选也就当仁不让了。

近年来,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比如复兴一号、蛟龙号等等。工程师眼里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创新趋势?

81%的工程师非常看好中国的未来创新。我们问及工程师对企业的创新现状和社会的创新现状满意度的时候,有近60%的工程师觉得这两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在被问及我们中国创新未来发展的时候,却表现得非常有信心。究其背后原因,其实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在为我们整个创新环境不断努力,为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工程师看到比较明确的未来。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相关的规划和政策,尤其是在双创方面。2017年和2018年,国家出台了数十项相关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从多个角度扶持和支持创新。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工程师应该如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从调研数据来看,83%的工程师选择了“对于前沿新兴技术保有好奇心并紧跟发展趋势”,排在了第一位,有70%工程师选择“快速学习能力”,排在了第二位,还有“尝试涉猎新的领域,培养新的技能”也是不错的办法。比如,你原来是手机工程师,转向汽车工程师,可能也会使创新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对工程师来说,保持好奇心至关重要,他需要不断地去跟踪前沿科技,尝试新的领域,能够快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我们再来谈谈企业到底该如何去赋能工程师创新?

从调研数据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提供开放的创新构思交流机制与平台”,紧接着是“建立多维度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并且保证工程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避免不必要的内耗”。令我们惊讶的是只有21%的工程师选择组建一流创新团队,38%选择建立一流硬件设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工程师更希望企业去提供的是一种启发、激励和专注于创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一些不必要的内耗上。  

最后,我们来分享一下社会应该如何赋能工程师创新。

从调研数据来看,除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认可之外,其他选项选择的差距都不是很大,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在知识创新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也得到了工程师的认可。但是同时也反映了工程师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存在,还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以上是我们对整个报告在调研过程中的七个有趣发现的分享。我们最后来回顾一下,首先,工程师的创新能量来源于那颗改变世界的初心,通信行业成为工程师创新风口,汽车行业紧随其后。人工智能是工程师眼中最炙手可热的创新赋能技术,而区块链技术却并未得到工程师的青睐。超过八成的工程师看好中国的未来创新发展,好奇心和“花心”兼用是工程师提升自身创新能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师希望企业营造启发、激励、专注创新的企业创新氛围,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政策的保护和实际的认可。    

以上就是我对《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的报告》分享,谢谢各位。

议题一:通信/IT为何成为最有创新空间行业?

主持人:刚才听顾先生解读过程中,我们发现通信/IT/其他电子设备行业非常受到工程师关注,认为这是最有创新空间的一个行业。其实大家可能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是这个行业?在上一份2016年报告中,我们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论,您是最熟悉这份报告的,先问问您觉得原因在哪?

顾文彬:过去数十年间,通信行业在我们国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和行业创新的勇气和执着是分不开的。同时,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红利,这是不可或缺的。这两个方面共同促进了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

同时,我们通过线下调研也了解到一个信息,相比医药、能源这些行业,通信行业的创新验证周期相对较短。正是短验证周期这个优势,使得我们国家通信行业的创新能够一直保持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

来咏歌:TE提供智能连接和传感器,为现在的万物互联时代服务。未来,从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都将不断发展。TE的解决方案被应用于11个垂直市场,在不同的应用市场,通信,其实都是互联的基础,是数据、信号,和能量传输的基石。通信技术不仅直接应用于通信市场,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海洋通信等不同领域。

宋玉明:我非常同意来总讲的,实际上通信涵盖的行业非常广,通信行业包括电子硬件、电子软件,还有射频微波的,它的专业跨度很宽,同样毕业于通信专业,可以在家电或者汽车行业从事工程师的工作。另外,通信技术一直在不断迭代,从原来的有线,到现在无线,到5G的发展,技术发展特别快,所以它的创新空间也很大。    

议题二:企业如何激发90后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主持人:说到工程师,随着我们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们会发现工程师群体也在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这次报告中也有一个结论,90后工程师对于创新更有热情,并且期待公司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问题来了,企业如何迎合90后的诉求,同时激发他们内心创新的热情、创新的能力?

宋玉明:工程师是一个很多元的团体,有资深的也有年轻的。90后刚进入职场,有很鲜明的特点。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来说,他们更多希望得到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工程师是一群有梦想、有初心的人。我们作为管理人员,让他们在获得自我实现以及尊重之外,给他们提供宽松环境,这很重要,因为他们的诉求是希望自由、自主、自立地发现新的技术。成长在互联时代的90后工程师有想法,有闯劲,也有眼界。作为企业,要提供宽容和允许试错的环境。

试错是有成本的,这时候我们作为更资深的工程师们应该帮助他们划定范围,让他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地去探索。这时候我们的经验不是给他们限制,而是指引,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工作的意义,这样对90后来说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顾文彬:我们调研过程中有很多资深工程师跟我们提到,他们经常感受到年轻一代90后对于经验的挑战,我觉得这其实是好的一方面。因为现在年轻一代他们本身就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很多新兴领域,他们思想创造力和活跃程度比很多资深工程师还要强,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认为可以给予90后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更多沟通机会,更多时间和耐心。其实这和我们这次调研报告里展现出来的90后群体表现的特征和诉求也是非常一致的。    

来咏歌:工程师是企业的重要人才。TE希望可以有效激励、发展和留住工程师人才。这也是我们和赛迪顾问一起做本次调研的原因,我们想了解对工程师来说什么激励措施是最有效的,我们的资源如何配置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激励工程师也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让工程师觉得这是我可以实现初心的地方。    

议题三: AI技术发展会给工程师创新带来什么影响?

主持人:今年9月在徐汇滨江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落幕。在给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特意写道,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为我们经济社会注入新的动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把这个问题先交给宋博,您认为AI来临后,会给中国工程师创新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

宋玉明: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从更广阔的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进步,人力不断被替代。从这个角度来看,AI把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AI的基础是大数据和算法,帮助人类整合数据,让我们集中在创造上,这将带来很有前景的未来。

主持人:说到人工智能。有一组数据很震撼我,一项调查显示,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AI从业者达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超过5万人,位居第七 。可以看出,中国人工智能方面人才和美国相比相对较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是技术能力或创新创意能力不足导致的?

顾文彬: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年轻的工程师都提到,中国教育体系中不乏促进创新思维的课程。所以我认为中国对创新创意有一定的激励。当然,我们还需要学校教育加强驱动,继续提升中国新生代的创意能力。

朱兆敏:目前的中国教育主要是基础学科,我认为教育应该紧跟目前世界发展。比如说AI技术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应该夯实技术的基础教育,这样才能让这个技术在不同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另外,我认为中国拥有5万AI领域技术人才的数量不少,只要充分整合产学研资源,共同携手加强人才创新能力,中国未来在这一技术的发展也是很有前景的。

来咏歌:从企业角度来说,创新是工程师做的,我们认为对工程师的激励是比较重要的,还要让工程师看到发展前景。另外,就是要看到未来的工程师。我们现在和中国7所高校有关于未来工程师培养的合作,我们称之为“未来工程师”项目,通过这些计划,我们希望为TE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链。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就像朱教授说的,AI的技术突破,需要社会各界的高效协作,创新更是如此。今年的指数报告中,超过8成的工程师看好“中国智造”,但也有部分工程师对中国创新未来抱有信心的同时,认为目前国内创新环境还有待提升,企业与社会,应该怎样更好地赋能,改善中国的创新环境呢?

来咏歌:作为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激励与人才培养机制,注意创新文化的培养,既能够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潜力,又能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此外, TE还着眼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 积极促成与高校的学术或技术合作。

朱兆敏:工程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要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从法律、社会、企业三个方面来打造有利创新的环境。法制环境改善,包括税制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同事,政府和教育应该倡导热爱科学、尊重创新、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并营造良好的氛围。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0/230611331133I70068702C1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